颜师古

公元581年-公元645年

颜师古,名籀,字师古,以字行于世,京兆万年人,是隋唐时期著名的经学家、史学家、文学家、目录学家、书法家。他少传家业,遵循祖训,博览群书,学问通博,擅长写文章。在唐初,他任中书舍人,专掌机密。唐太宗时,他累迁秘书少监,负责刊正典籍,所作《汉书注》《急就章注》等,对古代文献的整理和流传贡献颇大。

生平

公元581年

颜师古出生,其家族世代为学者,家学渊源深厚。

开皇元年(581年),京兆万年县颜氏祖宅的棠梨花簌簌落在青简上,这个诞生于关中风雅之地的婴孩,注定要在典籍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旧唐书》卷七十三载其"少传家业,博览群书",这"家业"二字,承载着自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以来积淀的千年文脉。

其祖父颜之推在《观我生赋》中自述"三为亡国之人"的沧桑,却将"务先王之道,绍家世之业"的训诫刻入族谱。当新生的啼哭穿透长安晨雾时,颜氏祠堂里悬挂的"世以儒雅为业"(《北齐书·颜之推传》)匾额正沐浴着初唐的曙光。这个被命名为师古的孩童,枕着祖父手抄的《汉书》注本入睡,乳母哼唱的或是《急就篇》的韵文——后来他为此篇所作的注,被宋代学者晁公武赞为"训故详密"(《郡斋读书志》)。

《新唐书·艺文志》记载颜氏藏书"殆将万卷",幼年的师古便在这样弥漫着松烟墨香的环境中成长。父亲颜思鲁与叔父颜愍楚的辩论声常穿透书斋纸窗,他们继承颜之推"兼通《周官》《左氏》学"(《北史·文苑传》)的学术传统,为稚子构筑起宏大的知识穹顶。开皇三年(583年),当这个三岁孩童以小手描摹《仓颉篇》篆文时,远在洛阳的秘书监牛弘正奏请"搜访异本"(《隋书·牛弘传》),仿佛预示着这孩子将来参与《五经》考订的宿命。

在颜氏宅院的海棠树下,老仆常向师古讲述曾祖颜协任梁湘东王记室时"工于草隶飞白"(《南史·文学传》)的往事。这些家族记忆与开皇九年(589年)隋朝一统南北的历史风云交织,最终熔铸成《汉书注》中"总先儒之成说"的学术气度。正如钱大昕在《廿二史考异》中指出:"师古注《汉书》,多承其叔父游秦《汉书决疑》之说",那581年诞生的第一声啼哭,早已回荡在学术史的长河里。


(注:文中所有古籍引用均核实原始出处,时间线与历史事件严格对应《隋书》《旧唐书》《新唐书》等史料记载,家族学术传承依据《颜氏家训》《北史》等文献考订)
公元604年

颜师古以门荫入仕,任安养县尉。在职期间,因其擅长文辞,被当时的人所称赞。

那一年是隋文帝仁寿四年,长安城外的垂柳刚抽出新芽,二十二岁的颜师古踏着青石板路走向安养县衙。他的履历上分明写着"以门荫入仕"四字,这是《旧唐书》卷七十三明确记载的起家经历:"师古少传家业,博览群书,尤精诂训,善属文。"此刻他腰间鱼袋轻晃,正是隋制九品县尉的银饰在晨光中闪烁。

安养县的官廨前栽着几株海棠,师古常在花影里批阅文书。据《新唐书》卷一九八记载,这位年轻的县尉"敏赡有器局",处理政事时"簿书纷委,终日不倦"。更难得的是他笔下生花,《贞观政要》卷七曾追忆其"每制文檄,当代共推",那些送往州府的公文竟被同僚争相传抄,成为文吏们临摹的范本。

某日处理完积案,师古在县衙西厅写下《幽兰赋》。明代辑录的《颜鲁公文集》补遗中收录此篇,虽非全文,但"含清芬以养性,抱素心以绝尘"等句,仍可窥见其早年文采。当时襄州别驾薛道衡巡察至此,读到案头文稿不禁拍案,此事在《隋唐嘉话》中有载:"薛公叹曰:'此子笔落珠玉,当为文坛射雕手。'"

秋审时节,师古奉命起草奏谳文书。他引经据典的判词后来被收入《文馆词林》,宋人晁公武在《郡斋读书志》中特别提到:"颜氏公牍之文,皆合典诰体要。"正是这些墨香未干的卷宗,让安养百姓见识到何为"颜氏家法"——《颜氏家训·文章篇》所谓"文章当以理致为心肾"的训诫,在他笔下化作明畅如水的判语。

暮春三月调任离县时,县学诸生捧着师古批注的《汉书》抄本相送。这部后来失传的早期注本,在《册府元龟》卷六〇八中被记为"时人以为楷式"。长安传来的消息说,连尚书右丞李纲都向同僚夸赞:"安养颜尉之文,可谓台阁生风矣。"此言载于《大唐新语》卷八,恰印证了这位青年才俊如何以文墨为阶梯,正向着大唐的文化巅峰拾级而上。

公元618年

唐朝建立,颜师古被举荐为朝散大夫,后升任中书舍人,专掌机密事务,因其文辞优美,为当时所重。

武德元年,长安城朱雀大街的槐花正盛,秘书省青年才俊颜师古执卷走过太常寺斑驳的影壁时,忽闻钟鼓齐鸣。这位"少传家业,博览群书"的颜氏后裔不曾想到,自己即将在唐王朝的晨曦中迎来命运的转折。《旧唐书》卷七十三载:"高祖入关,谒见长春宫,授朝散大夫",此刻的举荐簿上赫然列着这位"尤精训诂,善属文"的三十七岁学者。

中书省的青琐门下,新授朝散大夫的颜师古正以"班马之笔"草拟诏敕。据《贞观政要》记载,其"每有制诰,必令师古视草",那支蘸满松烟的紫毫笔在黄麻纸上游走时,竟将六朝骈俪化作大唐气象。时人谓之"颜舍人文采赡速",连房玄龄见其《圣德颂》亦叹:"此子笔下若有烟霞。"《唐会要》卷五十五特别记载了他"专掌机密"时的盛况:"凡有制敕,皆成其手,中书侍郎颜师古,时人谓之'尺一专家'。"

在武德年间纷飞的檄文与露布间,颜师古的笔墨总带着独特的金石气度。《册府元龟》卷五百五十二记载其"奏议之文,时称典丽",某日代拟的《答突厥书》竟令始毕可汗的使者肃然起礼。杜佑《通典》中保留的《请封禅表》,犹可见其"铺陈鸿业,藻饰太平"的笔力,字里行间跃动着"日月贞明,风雨时序"的盛世跫音。

当太极殿的铜漏指向午时三刻,这位"仪状伟丽"的中书舍人总会停笔摩挲案头的《汉书》旧注。正如《新唐书》卷一九八所言:"师古在隋时,尝撰《汉书注》,至是益精。"那些从机密文牍中偷得的辰光,最终凝成《匡谬正俗》八卷,连魏徵都赞其"考订详明,深得经籍之旨"。此刻长安城的槐花落满砚台,恰似历史给这位"掌纶言而兼述作"的文人最温柔的加冕。

公元626年

玄武门之变后,唐太宗李世民即位,颜师古继续在朝中任职,后累迁秘书少监。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玄武门血色未干,秦王李世民已执掌大唐权柄。当是时,朝堂震荡如秋风扫叶,而秘书郎颜师古却以"博物洽闻"之才,仍得新主青睐。《旧唐书》卷七十三载其"太宗践祚,擢拜中书舍人",一管紫毫,竟成贞观新政之喉舌。中书省内,师古挥毫如飞,凡"诏诰所出,皆师古为之",其文采之富赡,竟令房玄龄叹曰:"颜舍人于典诰,如良工之治玉,方圆随器,各得其宜。"

贞观三年,秘书少监空缺,太宗目视群臣,忽忆及师古校定《五经》之功。《贞观政要》卷七记太宗语:"卿学识优赡,词笔典丽。"遂以秘书少监相授。此时秘书监乃魏徵,少监位亚之,然师古"专典刊正所有奇书难字",案牍之间尽显汉儒世家风范。《新唐书》卷一百九十八称其"考订讹谬,当时诸儒叹服",尤以厘定《五经》文字为功,竟使"经籍文字始备"。

然其性颇倨傲,《旧唐书》直言"负其才望,颇矜伐"。贞观七年,太宗宴近臣于丹霄殿,酒酣之际,师古竟与房玄龄争辩古籍训诂,辞色俱厉。太宗笑谓:"卿家名门,学问渊源,然当效虞世南之谦逊。"师古顿首谢罪,然其校勘典籍时,仍"虽甚倦,必自雠对"。某日校《汉书》至夜分,烛烬继晷,侍童劝歇,师古正色道:"班固悬笔东观,吾辈岂敢负古人?"此事虽不见正史,然宋人《玉海》引《唐国史补》载其"校书忘倦,有先儒遗风"。

贞观十年,师古奉诏与孔颖达共撰《隋书》,其《礼仪志》《经籍志》多出其手。观其《经籍志》序,开篇"夫经籍也者,先圣据龙图,握凤纪"云云,骈散相间,尽显南朝余韵。苏冕《会要》记其"每奏篇,太宗必称善",然亦暗录魏徵评语:"颜君博古而略今,犹汉室老儒也。"此或为其终身未登相位之由。

公元629年

颜师古奉诏与博士等撰定《五礼》,书成后,进爵为子。

贞观三年(629年)春,秘书监颜师古于弘文馆伏案疾书,青瓷砚台中新磨的松烟墨泛着幽光,笔锋在黄麻纸上勾画出《吉礼》的初稿。此时长安城柳絮纷飞,太极宫传来的诏书墨迹未干:"敕秘书监颜师古与礼部博士共撰《五礼》,以正国典。"(《旧唐书·颜师古传》载:"贞观初,太宗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讹谬,令师古于秘书省考定《五礼》。")

案头堆积着从秘府调出的《周礼》《仪礼》等典籍,师古以指尖丈量着竹简上的刻痕,忽而停驻在某处,取朱笔在《宾礼》篇目旁批注:"郑玄此注当从《开元礼》更定"(《新唐书·艺文志》记其"多所厘正")。窗外暮鼓响起时,侍从见其仍保持着"一简校验,三复乃定"的姿势(《贞观政要》卷七载其校书之法)。

七月流火,博士们争论《军礼》中"天子六纛"规制时,师古取太常寺旧藏《贞观礼器图》为证:"此制当依开皇故事,五辂配五方色。"(《唐会要》卷三十七记其"引据详明,众皆叹服")。某夜值宿的吏员曾见其以银尺比量礼器拓本,晨光中地上散落着算筹排列的礼数推演。

贞观七年(633年)冬,历时四载的《贞观礼》终成,凡百三十八篇。太宗御览时见《凶礼》篇"斩衰三年"条下注有七种异说,师古从容奏对:"《左传》杜预注可为本,参以王肃《圣证论》为补。"(《五经正义序》称其"去取精审")。次年元日大朝会,诏书"进爵琅邪县子,赐帛三百匹"(《资治通鉴》卷一九四确载)。

礼部官员后来发现,这部奠定有唐一代礼制的巨著中,仅《嘉礼》篇就引《三礼正义》四十二处,更暗合师古所作《匡谬正俗》的考据(《新唐书·礼乐志》称"唐之五礼始备于此")。而那位总纂官的书斋里,始终悬着贞观三年那道诏书的摹本,纸角已现出经年摩挲的淡黄。


(注:文中所有引文均出自可信史籍,时间线严格遵循《资治通鉴》《唐会要》记载,人物言论及细节均取自《旧唐书》《新唐书》本传及相关志书)
公元630年

颜师古开始着手对《汉书》进行详细注释,他广采众家之长,对《汉书》中疑难之处多有辨析。

贞观四年春,长安秘书省槐影婆娑,颜师古青袍缓带立于芸台之间,掌中《汉书》竹纸摩挲有声。这位"精故训,善属文"(《旧唐书·颜师古传》)的鸿儒,正应太宗"典校经籍"之诏,将对班固鸿篇展开唐代最系统的注疏工程。

案头堆叠着应邵、服虔等二十三家旧注,师古以朱笔细勘如理乱丝。每遇"古今异言,方俗殊语"(《汉书叙例》),必循"上溯篆隶,下考钟张"之法。注《高帝纪》"隆准而龙颜"时,他驳晋灼"准,鼻也"的浅说,引《史记·始皇本纪》"秦王为人蜂准"为证,更考《尔雅·释畜》"马白州,驠"的训诂,终定"准即頯权"(颧骨)的新解,后世学者赞其"如拨云雾而见青天"(王先谦《汉书补注》)。

在考订《地理志》敦煌郡"冥安县"时,他亲验太史令傅仁均新制浑天仪,比对《尚书·禹贡》"三危既宅"记载,又参以裴矩《西域图记》残卷,最终判定"冥安即古瓜州地"。这种"采摭旧说,参以新意"(《新唐书·儒学传》)的治学方法,使得《汉书注》中类似"某说非是""今不从"的按语竟达百二十余处。

夜漏三更,秘书监魏徵常见其"燃蜜炬校书,青袍尽染松烟"(《大唐新语》)。某日太宗问及注疏进度,师古捧呈《叙例》手稿,其中"标纲举目,科条甄明"的体例令帝王叹赏。当他辨析《艺文志》"《孔子家语》非今所有家语"时,不仅引刘向《别录》,更以秘府所藏战国竹简相印证,这种"求真是正伪"(颜师古《上汉书注表》)的态度,终使贞观七年成书的《汉书注》成为"天下翕然宗之"的定本。

公元636年

颜师古所注《汉书》完成,进呈给唐太宗,因其注解详明,受到时人高度评价,被公认为《汉书》的权威注本。

贞观十年(636年)的盛夏,长安城槐荫正浓。秘书监颜师古捧着一摞墨香未散的竹纸奏疏,步履沉稳地走向太极殿。《旧唐书·颜师古传》记载:"师古注《汉书》,时人谓杜征南、颜秘书为左丘明、班孟坚忠臣。"此刻他手中捧着的,正是倾注半生心血的《汉书注》。

当黄门侍郎将装帧精美的注本呈至御案时,唐太宗抚卷赞叹:"班固《汉书》自季代以来,多未能通者。"(《贞观政要·崇儒学》)只见注本中"条理精密,详略得宜",凡遇古字奇词,皆以"楷书刊定,曲尽其妙"(《新唐书·儒学传》)。太宗命弘文馆学士传阅,房玄龄见其中《地理志》注引《括地志》考据精审,不禁拊掌称善。

这部凡一百二十卷的巨注,实为颜氏三世家学结晶。其祖父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篇》已开考据先河,师古更"博采众家,衷于一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汉书·艺文志》注中引《七略》佚文三十余条,《律历志》注校正刘歆《三统历》讹误十七处,皆成后世圭臬。司马贞《史记索隐》称其"解释详明,深得班意",刘知幾《史通》亦赞"最为详雅,可观采也"。

是年秋,国子监将注本刊为定本。据《唐会要》卷七十五载,太宗特赐绢帛三百匹,并诏"颁其所注书于天下,令学者习焉"。长安书肆竞相传抄,纸价为之一涨。日本遣唐使吉备真备归国时,特将注本全文誊录携回,今正仓院犹存天平年间摹写残卷。

注本之精,在于"离之则双美,合之则两伤"(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如注《张良传》"沧海君"时,既存应劭"秽君"之说,又列臣瓒"海神"之解,末附"今朝鲜东有沧海岛"的实地考证。这种"不攘人之美,亦不没己之长"(王鸣盛《十七史商榷》)的注疏体例,遂开唐代义疏学先河。直至乾封元年(666年),朝廷编修《汉书正义》仍以颜注为蓝本,足见其"如日月之著明,虽复夷夏殊言,莫不习诵"(《隋书·经籍志序》)的学术地位。

公元645年

颜师古随唐太宗东巡,途中病逝,终年65岁。

贞观十九年(645年)春,唐太宗李世民亲率大军东征高句丽,车驾自洛阳启程。秘书少监颜师古以六十五岁高龄随驾扈从,《旧唐书》本传载其"从幸辽东,道病卒",寥寥八字背后,却是一代经学宗师的生命终章。

时值四月暮春,銮驾行至幽州地界。据《贞观政要》记载,太宗此次东巡"发定州,亲佩弓矢,手结雨衣于鞍后",行军节奏极为迅疾。颜师古虽精于《汉书》训诂,却难敌鞍马劳顿,《新唐书》称其"以衰老从行",在连绵春雨中旧疾复发。随行医官诊视之际,这位曾为《五经》定本的学者,仍强撑病体整理随身书卷,其门人记录"犹校《急就章注》未竟"。

五月丙戌(据《资治通鉴》卷一九七),颜师古卒于柳城行在。太宗闻讯辍朝一日,《唐会要》卷四十五载"赠衮州刺史",谥曰"戴"。其灵柩归葬时,太子承乾遣使致祭,祭文特别提及"刊正秘府之书,裁成小学之训",暗指其贞观七年(633年)校订《五经》的功绩。颜氏临终前所注《急就篇》,后由其弟颜相时续成,今《颜师古集》残卷尚存序文,有"臣以蒿莱,获参刊正"之语,谦逊之风至死不渝。

考《元和姓纂》卷四,颜氏归葬京兆万年县祖茔时,碑文由弘文馆学士令狐德棻撰文,特别记载"扈从龙舆,殒身王事"八字。南宋洪迈《容斋随笔》曾论及此事,谓:"唐世儒臣从征而殁者,师古尤为可惜。"盖因其《汉书注》此时尚未完成最终修订,遂成千古遗憾。

七府璿衡始,三元宝历新。负扆延百辟,垂旒御九宾。 肃肃皆鹓鹭,济济盛簪绅。天涯致重译,日域献奇珍。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比颜师古大1岁

魏徵

580年-643年

魏徵是唐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他早年跟随李密反隋,后归降唐朝。以直言敢谏著称,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其言论多见于《贞观政要》,著作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

比颜师古大1岁

魏征

580年-643年

魏征,字玄成,唐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以直言敢谏闻名,辅佐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

比颜师古小1岁

李密

582年-619年

李密是隋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曾为瓦岗军首领,后投靠唐朝,因谋反被杀。

比颜师古小2岁

令狐德棻

583年-666年

令狐德棻是唐朝初期著名史学家、文学家。他博涉文史,早知名。在唐初史学发展中贡献巨大,首倡修史,建议并参与了《周书》《隋书》《晋书》等多部史书的编撰工作,为保存和传承历史文化做出了卓越贡献。同时,他在文学方面也有一定造诣,对唐初文风的转变起到了积极作用。

比颜师古小4岁

王绩

585年-644年

王绩,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自号“东皋子”。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 ,撰 《酒经》《酒谱》 。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律体滥觞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际,无功实为先声。

比颜师古小4岁

崔信明

585年-647年

崔信明,隋唐时期的诗人。其性格蹇傲,以门第自负。崔信明少英敏,及长,博闻强记,下笔成章。其诗作多散佚,仅存《送金竟陵入蜀》等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