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二月奉教作

2025年07月05日

柳陌莺初啭,梅梁燕始归。和风泛紫若,柔露濯青薇。
日艳临花影,霞翻入浪晖。乘春重游豫,淹赏玩芳菲。

李峤

译文

二月奉教作
二月奉命而作
柳陌莺初啭
柳枝垂挂的小路上,黄莺初次啼鸣
梅梁燕始归
梅树掩映的屋檐下,燕子刚刚归来
和风泛紫若
和煦的春风吹拂着紫色的杜若花
柔露濯青薇
轻柔的露珠滋润着青翠的薇草
日艳临花影
艳阳高照,映照着花影摇曳
霞翻入浪晖
晚霞翻涌,融入波光粼粼的水面
乘春重游豫
趁着春光,再次悠闲地游玩
淹赏玩芳菲
久久地欣赏着繁花似锦的美景

词语注释

啭(zhuàn):鸟婉转地鸣叫
濯(zhuó):洗涤,滋润
游豫(yóu yù):悠闲游乐
淹(yān):久留,长时间停留
芳菲(fāng fēi):花草的芳香,也指繁花似锦的景象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拾萃

贞观十六年(642年)早春,长安城外的官道柳色初新,太宗李世民于政事稍暇时,命文学侍从之臣应制赋诗。此际大唐国力日隆,四方宾服,正值"贞观之治"的黄金时期。诗人奉诏而作,以精微的物候观察折射出盛世气象。

气象与政通

"和风泛紫若"之句,暗合《礼记·月令》"孟春之月…东风解冻"的记载。据《贞观政要》卷七载,是年正月太宗亲耕藉田,诗中"柔露濯青薇"的温润意象,实为"务农敦本"国策的诗意呈现。唐代宫廷应制诗多承齐梁余韵,然此作已见气象开张之态。

物候见治世

"梅梁燕始归"的物候细节,可证之于《唐六典》司农卿条:"每岁二月…进含桃荐寝庙"。诗人将宫廷建筑(梅梁)与自然生灵(燕归)巧妙绾合,恰如魏徵《十渐疏》所云"贞观之初,时方克壮,抑损嗜欲,躬行节俭",以精工笔致暗喻政通人和。

游豫之深意

尾联"乘春重游豫"用《孟子》"一游一豫,为诸侯度"典故。据《旧唐书·太宗本纪》,是岁二月太宗确曾"幸温汤",然诗中"淹赏玩芳菲"之闲雅,实为《帝范》"夫兵甲者,国家凶器也"治国思想的文学反照,在绮丽词章中隐现明君慎战恤民之思。

赏析

初春的画卷在诗人笔下徐徐展开,柳陌间新莺试啼的"初啭",梅梁上归燕寻巢的"始归",两个"初"字相映成趣。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特别指出,卢照邻此联"以'初''始'二字点睛,将孟春物候之新写得如在目前"。那莺声尚带生涩的试探,燕影犹存迟疑的徘徊,恰似画家以淡墨勾勒的写意小品。

中二联的"和风泛紫若,柔露濯青薇"与"日艳临花影,霞翻入浪晖"构成精妙的色彩交响。学者葛晓音在《山水田园诗派研究》中分析道:"紫若(杜若)与青薇的冷暖对照,花影的明艳与浪晖的绚烂交织,诗人用六朝彩绘笔法,却以唐人格调统摄之。"尤其"泛""濯"二字,将春风化作了可见的流水,柔露拟作了透明的浣纱,这种通感手法在初唐诗中堪称绝妙。

尾联"乘春重游豫,淹赏玩芳菲"的抒情,在《唐诗鉴赏辞典》中被誉为"盛世春游图的题跋"。文史大家傅璇琮先生特别欣赏其中"重""淹"二字的分量:"'重'字暗含年光往复的欣喜,'淹'字流露沉醉忘返的深情,将应制诗常见的颂圣之意,转化为对生命节律的真切体悟。"

全诗如一套精雅的四季屏风,从物候更迭到光影变幻,最终落于人的审美体验。台湾学者黄永武在《中国诗学》中赞叹:"卢照邻此作把宫廷诗的富丽融入自然观察,犹如将金线绣入江南烟雨,既存齐梁之精工,又见唐音之宏放。"那柳陌梅梁间的春讯,不仅是自然节令的昭示,更成为盛世气象的微妙隐喻。

点评

此诗以初春物候为经纬,织就一幅工丽典雅的游春图卷。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赞曰:"'柳陌'一联,已尽二月风流。'和风'二句更以纤秾之笔,写造化之工,直令六朝小赋减色。"其点染之妙,正在于将节令的微妙变化凝练为视听通感的艺术表达。

"日艳临花影,霞翻入浪晖"二句尤为后世称道。近代词学大家龙榆生在《唐人律诗心解》中评点:"不着一字议论而韶光自现,以'临''入'两个动词化静为动,较之谢朓'余霞散成绮'更见经营位置之巧。"这种光影的舞蹈,恰是初唐诗歌由齐梁绮丽向盛唐气象过渡的典型笔法。

末联"乘春重游豫,淹赏玩芳菲"看似平易,实则暗含深意。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在《中国诗史》中特别指出:"结句的'重'字乃诗眼所在,既应和着首联的'初''始'之新生气象,又透露出诗人对生命循环的欣然接纳,这种圆融的时空观照,正是初唐宫廷诗超越前朝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