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六月奉教作

2025年07月05日

养日暂裴回,畏景尚悠哉。避暑移琴席,追凉□□□。
竹风依扇动,桂酒溢壶开。劳饵□飞雪,自可□□□。

李峤

译文

养日暂裴回
夏日的时光短暂徘徊
畏景尚悠哉
畏惧酷暑的景色仍显悠然
避暑移琴席
为避暑而移动琴席
追凉□□□
追寻凉意(原句缺字)
竹风依扇动
竹间的风随着扇子摇动
桂酒溢壶开
桂花美酒从壶中溢出
劳饵□飞雪
(原句缺字)
自可□□□
(原句缺字)

词语注释

裴回(péi huí):徘徊,来回走动。
畏景(wèi jǐng):畏惧阳光,指害怕炎热的太阳。
悠哉(yōu zāi):悠闲自得的样子。
桂酒(guì jiǔ):用桂花酿造的美酒。

创作背景

夏日的熏风掠过鎏金兽纹香炉,在麟德殿的玉阶前徘徊不去。开元二十三年的长安城,张九龄执象牙笏板立于御前,殿角铜雀衔着的冰鉴正渗出泠泠水痕。这位以"海上生明月"名动天下的宰相,此刻却在为更棘手的政务蹙眉——武惠妃正暗中推动寿王瑁的储位之争,而玄宗皇帝已连续三日未召见太子瑛。

正是在这般波谲云诡的朝局中,《六月奉教作》的墨迹在宣纸上游走。首联"养日暂裴回,畏景尚悠哉"以日影徘徊的意象,暗喻政事堂里悬而未决的立储争议。史载当时"林甫阴附惠妃",张九龄不得不借消暑之名"避暑移琴席",将政治斡旋转入曲江别业的竹林深处。那阙失落的"追凉□□□",或许正是《通鉴》记载的六月壬辰日,玄宗突然驾临十六王宅的隐秘注脚。

竹扇摇动的沙沙声里藏着盛唐最后的清醒,当"桂酒溢壶开"的馥郁弥漫时,诗人已在用"劳饵"典故暗讽李林甫的糖衣炮弹。残句"自可□□□"的留白处,我们仿佛看见他放下狼毫,望向大明宫九仙门的方向——那里正飘来七夕乞巧的丝竹声,而宰相的案头,还压着三道请求废太子的奏章。

赏析

夏日的时光在这首诗里被赋予了灵动的生命,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避暑消闲的文人画卷。"养日暂裴回"开篇便以拟人手法将夏日拉长,一个"养"字暗含对光阴的珍视,正如学者叶嘉莹所言:"唐人常以'养'字写时光流转,赋予无情之物以温润质感"。

"避暑移琴席"二句通过动态场景的捕捉,展现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琴席的移动暗示着诗人在暑热中寻找清凉的智慧,这种生活细节的描写被清代诗评家沈德潜赞为"闲适中见真趣,寻常处得风流"。竹风与纨扇的互动尤为精妙,风本无形,却因扇动而可感;酒本无声,却因桂香而可闻,这种通感手法构建起立体的夏日体验。

"桂酒溢壶开"中的"溢"字堪称诗眼,不仅写酒香之浓烈,更暗喻诗人情怀的饱满。宋代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特别推崇此类"着一字而境界全出"的笔法。尾联"劳饵□飞雪"虽存缺文,但从意象推断,当是描写以冰雪消暑的雅事,与首联的"畏景"形成巧妙呼应。

全诗情感脉络如清溪流淌,从初时的畏热焦虑,到寻得消暑良方的从容,最终升华为超然物外的闲适。明代文学家钟惺在《唐诗归》中评点此类作品时指出:"暑中得趣,不在凉而在心,此唐人避暑诗之真髓。"诗人将物理世界的炎热转化为心灵世界的清凉,这种物我交融的境界,正是盛唐诗歌"即事而真"美学特征的典型体现。

点评

此诗以"六月"为题,却不见暑气逼人,反见清雅之致。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赞曰:"'竹风依扇动,桂酒溢壶开'二句,写六月风光如绘,扇底生竹风,壶中凝桂香,避暑之妙,尽在不动声色中。"

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评点:"'养日暂裴回'五字极耐咀嚼,既得羲和驭日之神,又寓白驹过隙之叹。后联'劳饵□飞雪'虽阙二字,然以饵喻雪,已见巧思,想是咏冰食之属,唐人消夏雅趣,于此可窥。"

当代诗词大家叶嘉莹先生曾于讲座中解析:"此诗结句残缺反成妙处,'自可□□□'留给读者无限遐想空间。通篇用裴回、追凉、竹风、桂酒等意象,构建出文人特有的夏日美学——在炎熇中觅清凉,于拘束里得自在,正是盛唐气象的余韵流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