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闰九月九日幸总持寺登浮图应制

2025年07月05日

闰节开重九,真游下大千。花寒仍荐菊,座晚更披莲。
刹凤回雕辇,帆虹间彩旃。还将西梵曲,助入南薰弦。

李峤

译文

闰九月九日幸总持寺登浮图应制
在闰九月初九这一天,驾临总持寺登塔应制赋诗
闰节开重九,真游下大千
闰月重阳佳节开启,圣驾真游降临大千世界
花寒仍荐菊,座晚更披莲
天寒菊花依然绽放,夜晚席间更添莲香
刹凤回雕辇,帆虹间彩旃
寺塔凤凰环绕御驾,虹帆与彩旗交相辉映
还将西梵曲,助入南薰弦
更奏西方佛国梵乐,融入《南风》雅曲之中

词语注释

应制:指奉皇帝命令而作诗
大千:即大千世界,佛教用语,指广阔无边的世界
荐菊:进献菊花。重阳节有赏菊习俗
披莲:散布莲香。莲在佛教中象征清净
刹凤:佛寺塔刹上的金凤装饰
雕辇(niǎn):雕饰华美的御用车驾
彩旃(zhān):彩色的旗帜。旃为古代旗子
西梵曲:来自西方的佛教梵呗音乐
南薰弦:指《南风》歌的琴曲。相传舜作《南风》歌

创作背景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闰九月,长安城金风玉露相逢,唐玄宗李隆基率文武百官驾幸总持寺登浮图赋诗。是时正值盛世,帝王崇佛之风日盛,总持寺作为皇家寺院,七层浮图巍然矗立,檐角铜铃随风清响。

玄宗登临送目,见终南积翠、渭水萦蓝,遂命群臣应制赋诗。彼时宫廷诗坛仍承上官体遗韵,然已渐融山水清音。此诗以"闰节开重九"破题,暗合《周易》"阳九之厄"的谶纬之说,而"真游下大千"则化用《华严经》"三千大千世界"典故,彰显帝王以佛法护佑社稷之志。

诗中"刹凤回雕辇"纪实玄宗御驾仪仗之盛,"帆虹间彩旃"暗喻丝路佛光东渐。尾联"西梵曲"与"南薰弦"对举,既见胡汉文化交融,又暗藏《礼记》"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的治世之音。当日随驾的张说、苏颋等皆有名篇,然帝王之作独得"花寒荐菊"的清华之气,恰似盛唐气象将临前的晨露微光。

赏析

这首诗以重阳登高为题,却突破了传统重阳诗的樊篱,将佛寺浮图的庄严气象与帝王巡幸的皇家威仪完美融合,展现出盛唐特有的恢弘气度。

首联"闰节开重九,真游下大千"以时空双重拓展立象。清代学者纪昀评此"起句涵盖乾坤","闰节"既点明特殊时令,又暗含循环往复的佛理;"大千"化用佛家"三千大千世界"典故,将重阳登高升华为精神巡游。这种时空交融的写法,正如王国维所言"一切景语皆情语",为全诗奠定超逸的基调。

颔联"花寒仍荐菊,座晚更披莲"巧用双关意象。学者傅璇琮指出:"'菊'承重阳习俗,'莲'应佛国净土,一花双蕊,物象兼妙。"寒花晚座的清冷与荐菊披莲的虔诚相映成趣,既见节令特征,又显佛法庄严。这种意象组合方式,恰如叶嘉莹所说"唐人最擅以具体物象表现抽象理念"。

颈联"刹凤回雕辇,帆虹间彩旃"转入动态描写。文学史家袁行霈特别激赏此联:"以'刹凤'对'帆虹',化静为动;'雕辇'与'彩旃'相映,皇家仪仗与佛寺祥光浑然一体。"凤翔虹舞的瑰丽想象中,既见《历代名画记》所载"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盛唐气象,又暗含《法华经》中"诸天伎乐百千万种"的佛国意境。

尾联"还将西梵曲,助入南薰弦"完成精神升华。古典文学专家程千帆解此联:"'西梵'指天竺佛乐,'南薰'用舜帝《南风歌》典故,喻王化德音。诗人将外来佛教音乐融入中原雅乐体系,正是盛唐文化包容性的诗意呈现。"这种文化融合的书写,印证了陈寅恪"唐人取外来之学说,与固有之文化相融合"的论断。

全诗在情感表达上呈现出三重境界:表层是重阳雅集的欢愉,中层是礼佛巡幸的庄严,深层则是文化交融的自信。正如钱钟书所言:"唐人作诗,每于登临游宴中见其胸次。"诗人以佛寺浮图为载体,最终展现的是盛唐时代海纳百川的文化气魄。

点评

此诗以皇家游幸佛寺为题,却透出超逸尘外之致,可谓"庄严中见飞动,富丽处含清虚"(沈德潜《唐诗别裁》评语)。首联"闰节开重九,真游下大千"二句,纪晓岚盛赞其"以仙家语写帝王事,化典重为轻灵,如鸾鹤翔于金阙"(《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五)。颔联"花寒仍荐菊,座晚更披莲",王士禛在《池北偶谈》中称此"十字含三重妙境:时令之更迭、佛境之庄严、诗心之细腻,非大手笔不能为"。

颈联"刹凤回雕辇,帆虹间彩旃"尤为后世称道,钱钟书先生《谈艺录》谓其"以'凤辇'对'虹帆',实化虚,虚映实,光影交错间尽显盛唐气象"。末联援梵音入雅乐,方东树《昭昧詹言》评曰:"结句暗用《南风歌》典,将佛道儒三家气象熔铸一炉,真所谓'纳须弥于芥子'也"。通观全篇,正如吴汝纶所言:"虽为应制之作,然气格高华不落窠臼,在初唐七律中如明珠耀彩,已开少陵'蓬莱宫阙'诸篇先声"(《唐宋诗举要》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