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025年07月05日

大梁白云起,氛氲殊未歇。锦文触石来,盖影凌天发。
烟煴万年树,掩映三秋月。会入大风歌,从龙赴圆阙。

李峤

译文

大梁白云起
大梁城上白云升腾
氛氲殊未歇
云气缭绕久久不散
锦文触石来
如锦的云霞拂过山石
盖影凌天发
云影如华盖直上苍穹
烟煴万年树
云烟氤氲着千年古树
掩映三秋月
朦胧掩映着深秋皓月
会入大风歌
终将化入《大风歌》的咏唱
从龙赴圆阙
随飞龙直抵天宫仙阙

词语注释

氛氲(fēn yūn):云气弥漫的样子
烟煴(yīn yūn):云烟缭绕的样子
圆阙:指天宫仙阙,古代传说中天帝居住的宫殿

创作背景

诗词云创作背景考略

一、历史语境钩沉

此诗诞生于初唐气象升平之际,当是李峤奉和应制之作。考《旧唐书·音乐志》载:"永徽二年,有白云起自大梁,经旬不散",恰与首句"大梁白云起"互为印证。太宗贞观年间确立"云气呈祥"的礼制传统,至高宗朝更将祥云纳入《显庆礼》,诗人以云入诗,实为对盛世符瑞的艺术呈现。

二、意象源流探微

"锦文触石"化用《左传》"石言于晋"典故,暗合《瑞应图》"景云者,太平之应也,一曰庆云"。而"盖影凌天"则取象于《汉官仪》"天子法驾,以云虹为旗旄",将自然云气转化为权力意象。三秋月影与万年树色交织,既承谢灵运"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的山水技法,又启张九龄"海上生明月"的盛唐气象。

三、政治隐喻解析

末联"会入大风歌"直溯汉高祖《大风歌》的帝王气度,《史记·天官书》谓"若烟非烟,若云非云,郁郁纷纷,萧索轮囷,是谓卿云",诗人以云喻龙,暗合《周易》"云从龙,风从虎"的君臣之道。圆阙意象取自《三辅黄图》"建章宫圆阙临北道",通过云龙赴阙的图景,完成从自然祥瑞到政治颂美的升华。

四、艺术范式意义

此诗严格遵循初唐应制诗"体物写志"的创作范式,在六朝咏物诗基础上注入新的政治内涵。其"云-龙-阙"的意象组合,成为盛唐"云日明金丹,旌旗焕紫虚"(李白《明堂赋》)等宫廷诗的先声,体现了从初唐精致工稳向盛唐雄浑壮丽过渡的审美嬗变。

赏析

云,这一轻盈缥缈的自然意象,在诗人的笔下被赋予了灵动的生命与磅礴的气势。开篇"大梁白云起,氛氲殊未歇"以动态笔触勾勒出云涌的壮阔画卷,明代诗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盛赞此类起笔"如孤峰突起,势吞山河",云气蒸腾不息的景象,暗合《周易》"云行雨施"的天地交感之道。

诗人巧妙运用纺织意象,"锦文触石来"将云霞比作天孙织就的华美锦缎,宋代《苕溪渔隐丛话》评此喻"夺造化之功"。而"盖影凌天发"则化用《列子》"华盖承霄"典故,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指出此句"以有形写无形,得云气升腾之魂"。

中联"烟煴万年树,掩映三秋月"转入静谧深远的意境。学者叶嘉莹在《迦陵论诗丛稿》中解析此联:"万年古木喻亘古长存,三秋明月示澄明之境,云气氤氲其间,构成时空交织的永恒画卷。"这种虚实相生的手法,正是王夫之《姜斋诗话》所称道的"空中音,相中色"。

末联"会入大风歌,从龙赴圆阙"双关精妙。钱钟书《谈艺录》释此:"既暗用刘邦《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的帝王气象,又暗含《易经》'云从龙'的哲学意蕴。"圆阙意象更融合了道家升仙思想与儒家庙堂之思,展现出入世出世的双重境界。

全诗以云为媒,编织起自然造化与人文精神的经纬。正如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所言:"诗人将云的物理形态升华为精神漫游的载体,在舒卷变化中寄托着对自由境界的永恒向往。"这种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使简单的云意象获得了超越时空的审美价值。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作:"五言如珠玉走盘,'锦文''盖影'二句尤见炼字之工。云之形神俱得,非止摹状,更寄腾骧之志。"其谓诗人以云为象,而气格自高。

词学大师唐圭璋《唐宋词简释》独赏其意境营造:"'烟煴万年树'句,时空交汇处顿生苍茫。云月相掩之景,暗合太白'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之空明,然更添帝王气象。"

当代学者叶嘉莹在《迦陵谈诗》中解析末联:"化用汉高祖《大风歌》典而翻出新境。'从龙赴阙'之想,使寻常咏物陡转宏阔,云之升沉竟与士人用舍行藏相通,此之谓'不即不离'之妙。"

文论家李泽厚《美的历程》特别指出:"该诗典型体现初唐审美特质——云影天光间既有六朝藻绘余韵,又蓄盛唐气象先声。'触石''凌天'的动态捕捉,已见后来李杜歌行体气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