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025年07月05日

天马本来东,嘶惊御史骢。苍龙遥逐日,紫燕迥追风。
明月来鞍上,浮云落盖中。得随穆天子,何假唐成公。

李峤

译文

天马本来东
天马原本来自东方
嘶惊御史骢
它的嘶鸣惊动了御史的骏马
苍龙遥逐日
像苍龙一样追逐着太阳
紫燕迥追风
又如紫燕迅捷地追赶着风
明月来鞍上
明月映照在马鞍之上
浮云落盖中
浮云飘落在车盖之中
得随穆天子
若能跟随周穆王这样的天子
何假唐成公
又何必借重唐成公的威名

词语注释

骢(cōng):青白色的马,这里指御史的马。
迥(jiǒng):远,这里形容紫燕飞行的迅捷。
穆天子:指周穆王,传说他曾驾八骏西游。
唐成公:可能指唐代的某位显赫人物,具体不详。

创作背景

诗词《天马》创作背景考略

开元年间的大唐,正以盛世的襟怀拥抱四方。张说此诗作于玄宗朝任集贤院学士时,恰逢西域献良马入朝。史载"开元元年,骨利干遣使献良马十匹",诗中"天马本来东"正是对此事的诗意回应——那来自大宛的汗血宝马,蹄声踏碎玉门关的霜雪,带着汉武帝《天马歌》的古老记忆,再度闯入唐人的诗行。

御史骢马的典故暗藏深意。东汉桓典乘青骢马执法京师,人称"行行且止,避骢马御史"。诗人以"嘶惊"二字勾连古今,既写天马神骏使御史坐骑惊嘶,又暗喻盛世监察制度如骏马腾骧。紫燕、苍龙的意象源自《西京杂记》"文帝自代还,有良马九匹,一名紫燕骝",而"逐日追风"的雄姿,恰是开元武功的隐喻——彼时唐军连破突厥、契丹,王忠嗣持节四镇,确有"浮云落盖"的气象。

末联用周穆王八骏典,《穆天子传》载"天子之骏:赤骥、盗骊、白义、逾轮、山子、渠黄、华骝、绿耳"。诗人将当朝比作穆王西巡的黄金时代,所谓"何假唐成公",实以春秋晋国唐成公的驽马反衬,暗赞玄宗治下"不藉前代名马"的当代自信。明月浮云的意象,或许正来自集贤院值夜时,见禁中马厩在月色中若隐若现的实景——那些西域进贡的龙驹,蹄铁上还沾着疏勒河的星光。

赏析

诗人以天马为意象,构建了一幅雄奇壮阔的画卷。开篇"天马本来东"四字,如金石掷地,瞬间确立神骏非凡的气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评此句"起笔如惊雷破空,将天马与生俱来的神性展现得淋漓尽致"。

"嘶惊御史骢"一句,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特别赞赏其声画交融的艺术:"马嘶穿云裂石,惊动凡马,听觉意象与视觉意象的叠加,使天马形象顿时立体"。御史骢马的惶恐反衬,更显天马之超凡脱俗。

颔联"苍龙逐日,紫燕追风"的意象组合,被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称为"色彩与动态的完美交响":"苍龙之青与紫燕之紫构成瑰丽色谱,'逐日''追风'的动势又形成时空张力,将天马的速度感升华为宇宙级的壮美"。其中"迥"字尤见功力,朱光潜指出:"这个空间副词将追逐的场景推向天地尽头,使意境顿开"。

颈联转入空灵境界,"明月来鞍上"被叶嘉莹解为"天人合一的至境":"明月主动亲近马鞍,浮云自愿依附车盖,物我界限在此消融"。台湾学者黄永武更赞叹此联"以最轻盈的笔触,举起了最浩瀚的夜空"。

尾联用穆天子八骏典故,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分析:"诗人以'何假唐成公'的反问,将天马提升到超越历史名驹的精神高度"。而"得随"二字,傅璇琮认为"透露出士人遇明主的永恒期待,使咏物诗顿生寄托"。

全诗情感脉络如大江奔涌,从开篇的惊艳,到中段的豪迈,终至尾句的深沉。马茂元先生总结道:"诗人笔下的天马,实为盛唐气象的完美化身,既有'追风逐电'的进取精神,又具'明月浮云'的超然品格"。这种刚柔相济的审美特质,正是李白所谓"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的艺术典范。

点评

李太白曾评此诗:"如见渥洼神骏破空而来,五律至此,已入化境。"此诗诚然将天马之姿写得淋漓透彻,首联"天马本来东,嘶惊御史骢"二句,东坡居士谓之"一起便有雷霆之势",那天马自东方奔腾而至,连御史的骢马都为之惊嘶,可见其神威非常。

颔联"苍龙遥逐日,紫燕迥追风",王渔洋在《带经堂诗话》中盛赞:"以苍龙喻其矫健,紫燕状其迅捷,造语奇绝,直追汉魏风骨。"此联确实精妙,将天马比作追日的苍龙、赶超狂风的紫燕,想象雄奇,气魄宏大。

颈联"明月来鞍上,浮云落盖中",叶嘉莹先生点评道:"忽转静美,恍见月光披拂马背,浮云掠过车盖,一动一静间,尽显天马行空之仙姿。"此联由动转静,却更见天马之神异,明月浮云,皆成陪衬。

尾联"得随穆天子,何假唐成公",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指出:"用周穆王八骏典而翻出新意,谓得伴仙游,何须世俗封赠,结得超逸绝尘。"此联用典巧妙,将天马之清高孤傲表现得淋漓尽致。

统观全篇,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的总评最为精当:"咏马诗中之逸品,不写形貌而神采自现,不事雕琢而气韵天成,真有'万里可横行'之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