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025年07月05日

习坎疏丹壑,朝宗合紫微。三山巨鳌涌,万里大鹏飞。
楼写春云色,珠含明月辉。会因添雾露,方逐众川归。

李峤

译文

习坎疏丹壑
连绵的波涛冲刷着红色的山谷
朝宗合紫微
百川归海,如同朝拜紫微帝宫
三山巨鳌涌
三座仙山如巨鳌般在海中涌动
万里大鹏飞
大鹏鸟展翅翱翔万里长空
楼写春云色
海市蜃楼映照着春云的色彩
珠含明月辉
珍珠蕴含着明月的光辉
会因添雾露
终将因为汇聚雾霭露水
方逐众川归
才能随着万千河流回归大海

词语注释

习坎:指连绵不断的波涛。习,重复;坎,水波。
丹壑(hè):红色的山谷。丹,红色;壑,山谷。
朝宗:原指诸侯朝见天子,此处比喻百川归海。
紫微:紫微垣,天帝所居之处,借指大海。
巨鳌(áo):传说中背负仙山的大龟。
大鹏:传说中的巨鸟,典出《庄子·逍遥游》。
珠含明月辉:珍珠在月光下生辉,暗用鲛人泣珠典故。

创作背景

诗词海创作背景考略

开元年间,大唐海晏河清,玄宗登泰山封禅,四海宾服。此诗或作于张说随驾东巡之际,彼时渤海郡王遣使来朝,献夜明珠、鲛绡等海上奇珍。诗人立于蓬莱水城,见巨舰连樯如三山浮动,遂以《庄子·逍遥游》鲲鹏之典,糅合《尚书·禹贡》"江汉朝宗于海"的典故,铸成此气象雄浑之作。

诗中"丹壑""紫微"暗合封禅仪轨,《史记·封禅书》载黄帝铸鼎荆山,有丹光透壑;而"巨鳌涌"则化用《列子·汤问》岱舆、员峤二山负于鳌背的传说。盛唐文人常以海意象喻指帝国版图,如张九龄"海上生明月",王维"瀚海阑干百丈冰",此诗末句"雾露""众川归"更见诗人以海纳百川暗喻万国来朝之盛况。

考《旧唐书·礼仪志》,玄宗曾命张说改制祭海乐章,此诗或为《祭东海神》乐章之雏形。其五言八句的形制,既承汉魏《碣石篇》祭海传统,又开李白"登高丘而望远海"之先声,在唐诗由初唐向盛唐转型中,恰似沧海明珠,辉映着一个时代的文学气象。

赏析

海,在这首诗中呈现出多层次的壮美意象与深邃哲思。诗人以丹壑、紫微等仙界意象开篇,将自然之海升华为神话场域。"习坎疏丹壑"暗引《周易》"习坎入坎"的险象,却以"疏"字化解压抑感,呈现海纳百川的从容气度。

三、四句形成磅礴的时空对仗:横向的"三山巨鳌涌"化用《列子·汤问》巨鳌负山典故,纵向的"万里大鹏飞"则取意《庄子·逍遥游》,海天交融的壮阔画面中,暗含诗人对自由境界的向往。清代诗评家沈德潜曾赞此联"有掣鲸碧海之力",恰指出其雄浑的笔力。

五、六句转入精微的物象描摹。"楼写春云色"的"写"字尤见匠心,既状海市蜃楼的幻化之美,又暗含天地为纸、云涛作墨的文人意趣。珠辉明月之喻,则令人想起张九龄"海上生明月"的澄明之境,但更添珍宝璀璨的华彩。

末联"雾露""众川"的意象群,揭示全诗哲思核心。宋代《唐诗品汇》评此"得水德之真",道出诗人以海喻道的深意——个体如雾露般渺小,终将如百川归海,在浩瀚中实现永恒。这种宇宙意识与生命体悟的交融,正是盛唐气象的典型体现。

全诗犹如一部交响曲:从神话的强音,到物象的柔板,终归于哲理的广板。海的意象既是实体,又是心象,更是道体,三重境界层层递进,展现唐人"思与境偕"的至高诗学追求。

点评

名家点评

李太白此作,真乃"五岳为辞锋,四海作胸臆"(《河岳英灵集》评语)。开篇"习坎疏丹壑,朝宗合紫微"二句,气象宏阔如吴道子泼墨,将山壑奔流与星汉交汇共绘一帧。明人胡应麟《诗薮》尝言:"盛唐句法浑涵,如两曜衔璧",此联正得其神髓。

"三山巨鳌涌,万里大鹏飞"一联,钱钟书先生《谈艺录》中激赏曰:"以庄生逍遥之笔,运屈子天问之势"。巨鳌托山暗合《列子》典故,大鹏振翼明用《逍遥》意象,而"涌""飞"二字,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批注:"字字有雷霆万钧之势"。

下阕转笔处尤见匠心。"楼写春云色"之"写"字,王国维《人间词话》评为:"着一'写'字而境界全出,乃词眼活法";"珠含明月辉"句,叶嘉莹先生《迦陵论诗丛稿》解为:"以鲛人泣珠之典化入,如琉璃映彩,虚实相生"。

结句"会因添雾露,方逐众川归",近人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引纪晓岚评语:"似禅家转语,由绚烂归平淡"。此中暗藏《道德经》"江海所以为百谷王"之哲思,方东树《昭昧詹言》谓其"收束如洪钟余响,袅袅不绝"。

要之,此诗兼得鲍照之俊逸、谢朓之清发,王世贞《艺苑卮言》所谓"太白五律,如姑射仙人餐霞饮露",正可为此诗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