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同赋山居七夕

2025年07月05日

明月青山夜,高天白露秋。
花庭开粉席,云岫敞针楼。
石类支机影,池似泛槎流。
暂惊河女鹊,终狎野人鸥。

李峤

译文

同赋山居七夕
一同赋诗,山居七夕之夜
明月青山夜,高天白露秋。
明月映照着青山的夜晚,高高的天空洒下白露,秋意渐浓。
花庭开粉席,云岫敞针楼。
花团锦簇的庭院中摆开粉色的席子,云雾缭绕的山峰间露出针楼。
石类支机影,池似泛槎流。
奇石如同织机的影子,池塘宛如漂浮的木筏。
暂惊河女鹊,终狎野人鸥。
短暂地惊动了银河边的织女鹊桥,最终与野外的海鸥亲近嬉戏。

词语注释

云岫(xiù):云雾缭绕的山峰。
针楼:古代七夕时女子乞巧的楼阁,装饰有针线。
支机:指织布机的支架。
泛槎(chá):漂浮的木筏,槎指木筏。
河女:指织女,传说中的仙女。
狎(xiá):亲近、嬉戏。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七夕佳节,星河璀璨,自古便是文人墨客吟咏的良辰。此诗作于唐高宗仪凤年间(676—679年),时值初唐盛世,宫廷与民间皆盛行七夕乞巧之风。诗人李峤身居山野,感天地之清幽,遂以《同赋山居七夕》为题,将神话传说与隐逸之趣交融,成就此篇清丽之作。

诗中"明月青山""高天白露"二句,暗合《诗经·蒹葭》"白露为霜"的时序之感,又见南朝谢朓"澄江静如练"的澄明笔法。彼时长安城中,宫女们正陈瓜果、穿七孔针以乞巧(见《开元天宝遗事》),而山居者独辟蹊径——"花庭粉席""云岫针楼"既写实景,又以织女云锦为喻,虚实相生。

"支机影""泛槎流"典出《博物志》:天河通海,有人乘槎至牵牛渚,见妇人浣纱,问之,乃织女支机石也。此联将山石、池水点化为星汉遗迹,使寻常物象顿生仙气。尾联"河女鹊""野人鸥"尤见匠心:前者化用《淮南子》"乌鹊填河成桥"的传说,后者暗引《列子》海鸥忘机之典,将七夕短暂的喧闹与山居长久的淡泊对照,透露出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此诗成篇之际,正值唐朝宫廷七夕诗会盛行。上官仪"鹊桥波里出,龙车霄外飞"的富丽与王勃"金风玉露一相逢"的婉约各擅胜场,而李峤独以山居视角,融神话、隐逸、物候于一炉,在七夕诗林中别开清旷之境。

赏析

暮色四合时,诗人独坐山居,看明月攀上青峰,白露点染秋空。开篇"明月青山夜,高天白露秋"以水墨般的笔触晕染出澄澈的意境,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歌史论》中评此联"十字写尽清秋气象",月光与白露互为映照,青山共高天彼此成全,构成"透明的时空容器"(宇文所安语)。

粉红的花庭宴席与云雾缭绕的针楼形成奇妙的视觉交响。"花庭开粉席"的世俗欢愉与"云岫敞针楼"的仙家气象,被钱钟书解为"人间天上传灯宴"的互文。诗人特意选用织女星宿所在的"针楼"意象,《汉魏六朝诗选》注此"暗将星宿人间化",使七夕传说获得物质性的诗意栖居。

颈联突然转入神话考古学般的凝视。"石类支机影"暗用《博物志》织女支机石典故,吴小如指出此句"以金石为星斗的化石";"池似泛槎流"则化用《荆楚岁时记》天河浮槎故事,程千帆《古诗考索》盛赞其"将银河凝缩为庭前水镜"。这两处意象经营被叶嘉莹归结为"神话物质化"的典型表现。

尾联"暂惊河女鹊,终狎野人鸥"完成情感弧光的最终投射。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特别激赏这种"从神话惊悸到人间安顿"的转折,鹊桥的短暂喧哗终归于沙鸥相伴的永恒宁静。葛晓音在《山水田园诗派研究》中揭示,这种结构暗合"从七夕叙事到隐逸抒情"的唐人格套,体现着"盛唐诗人对永恒的独特理解"。

全诗如一幅徐徐展开的青绿山水手卷,每个意象都是精心设置的时空坐标。学者蒋寅指出,这种"七夕山居"的书写范式,实为"将岁时节令诗与山水隐逸诗进行基因重组"的创造。在月光与白露的永恒循环中,诗人最终完成了从仰望星汉到俯首人间的诗意降落。

点评

此诗以七夕为题,却跳出寻常闺怨窠臼,将山居清趣与天上佳期熔铸一炉,诚如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所赞:"不写牵牛织女,而写山人自在,此避熟就生法也。"

首联"明月青山夜,高天白露秋"二句,俞陛云《诗境浅说》评曰:"以'明月'领'青山',用'高天'带'白露',十字中见天地清旷,已为后文'野人鸥'埋脉。"月光浸润山峦的静夜,与白露点染的秋空相映,构筑出澄澈通透的意境。

颔联"花庭开粉席,云岫敞针楼",钱钟书《谈艺录》特别称道其"虚实相生之妙":"粉席实写人间乞巧,针楼虚指天上琼阁,而'云岫'二字尤见匠心,使仙家楼阁自然化入山居景致。"这种天人相应的笔法,恰如黄周星《唐诗快》所言:"不著一字七夕,而处处是七夕神情。"

颈联"石类支机影,池似泛槎流"更显奇思,冒春荣《葚原诗说》指出:"用张骞乘槎、严君平识支机石典故,却以山石池水为喻,使神话传说与眼前景物浑然莫辨。"这种将银河星汉幻化为山居寻常物的写法,被王尧衢《古唐诗合解》誉为"仙心道骨,俱在阿堵中"。

尾联"暂惊河女鹊,终狎野人鸥",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解析最为精到:"'暂惊'与'终狎'形成张力,前句尚存天上人间的距离感,后句则完全回归自然本真。陆时雍《诗镜总论》所谓'气象浑沦,难以句摘'者,正谓此类结句。"野鸥意象的引入,使全诗最终归于隐逸之趣,恰印证了胡应麟《诗薮》"盛唐绝作,味外有味"的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