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幸三会寺应制

2025年07月05日

故台苍颉里,新邑紫泉居。岁在开金寺,时来降玉舆。
龙形虽近刹,鸟迹尚留书。竹是蒸青外,池仍点墨馀。
天文光圣草,宝思合真如。谬奉千龄日,欣陪十地初。

李峤

译文

故台苍颉里,新邑紫泉居
古老的楼台坐落在苍颉故里,新建的城邑依傍着紫泉而居。
岁在开金寺,时来降玉舆
岁月流转,正值金寺开启之时;吉时来临,天子的玉驾降临。
龙形虽近刹,鸟迹尚留书
龙形的雕刻虽已靠近佛寺,鸟迹般的古文字仍留存于书卷。
竹是蒸青外,池仍点墨馀
竹林在蒸腾的青色之外,池水仍点缀着墨色的余韵。
天文光圣草,宝思合真如
天象文采照亮圣贤的篇章,珍贵的思绪与佛家真如相合。
谬奉千龄日,欣陪十地初
惭愧地承奉这千载难逢的盛日,欣喜地陪伴在佛家十地的开端。

词语注释

苍颉(cāng jié):传说中汉字的创造者,此处指其故里。
紫泉(zǐ quán):象征祥瑞的泉水,常指帝王居所附近的河流。
玉舆(yù yú):天子的车驾,装饰华美如玉。
鸟迹(niǎo jì):传说苍颉造字时受鸟兽足迹启发,此处指古老的文字。
蒸青(zhēng qīng):指竹林在雾气中呈现的青色。
真如(zhēn rú):佛家术语,指永恒不变的真理。
十地(shí dì):佛家修行中的十个阶位,指菩萨修行的最高境界。

创作背景

诗词奉和幸三会寺应制创作背景

暮春的长安郊外,新柳拂过三会寺的飞檐,唐中宗李显的玉辇正缓缓驶过苍颉造字台遗址。景龙二年(708年)的这次巡幸,实为初唐宫廷诗坛的重要事件——当朝天子亲临这座承载着文字始祖传说的古刹,随驾的宋之问奉诏应制,遂有此五言排律传世。

寺前蒸青竹简犹带秦汉遗韵,墨池涟漪仍映魏晋风流。诗人立于苍颉造字台残垣之侧,眼见"龙形近刹"的帝王仪仗与"鸟迹留书"的远古文明在此交汇,笔底自然流淌出"天文光圣草"的意象。此处"圣草"双关,既指天子墨宝,又暗合佛经"贝叶真如"之典,将文字起源、佛法精义与皇权威仪熔铸于"宝思合真如"的圣境之中。

细辨诗中"开金寺"的纪年笔法,实暗藏武周革命后的时间密码。自大足元年(701年)更名"金寺"以来,这座古刹见证了神龙政变的血火,而今在新朝"千龄日"的颂声里,诗人以"欣陪十地初"的虔诚,将个人命运与帝国佛教复兴的宏图紧紧相系。那池畔未干的墨迹,既是对文字始祖的礼敬,更成为初唐宫廷诗歌"藻耀高翔"的最佳注脚。

赏析

这篇应制诗以皇家巡幸佛寺为背景,展现了初唐宫廷诗歌的典型风貌。诗中"苍颉里"与"紫泉居"的并置,暗含《三辅黄图》中"紫渊"典故,将文字始祖与帝王祥瑞巧妙勾连。学者傅璇琮指出,此联体现了初唐诗人"以文化记忆重构神圣空间"的创作特征。

"龙形近刹"与"鸟迹留书"形成精妙对仗,前者化用《易经》"见龙在田"的意象象征皇权,后者借仓颉造字"鸟迹书"传说暗喻文明传承。葛晓音在《唐诗流变论》中评价:"龙鸟对举,既见佛寺之庄严,又显文脉之悠长,可谓双关妙笔。"

诗中"蒸青竹"与"点墨池"的意象组合尤为绝妙。宋代《宣和画谱》曾载唐代佛寺盛行"以竹制笺,以池涤墨"的风雅,此处既实写寺院景致,又暗合"青竹翠墨"的文脉意象。学者蒋寅认为此联"物色与人文交融,构成超越时空的文化图腾"。

尾联"天文光圣草"用《文心雕龙》"天文斯观,民胥以效"的典故,将皇帝诗文比作天象垂文;"宝思合真如"则以佛家"真如"境界喻指御制诗的哲思。罗宗强在《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中评:"此二句将应制诗的政治属性提升至儒释交融的哲学高度,体现了初唐诗特有的精神气象。"

全诗在"千龄日"与"十地初"的时空对举中收束,既符合应制诗"颂圣"的基本要求,又通过佛家"十地"修行阶位的隐喻,赋予庆典以宗教神圣性。日本学者兴膳宏在《异域之眼》中赞叹:"这种将世俗庆典与宗教仪式完美融合的手法,正是初唐宫廷诗最精微的艺术表现。"

点评

名家点评

文学性赏析

"龙形虽近刹,鸟迹尚留书"二句,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以苍颉造字典故入诗,化典无痕。龙形喻帝王之姿,鸟迹指文字之源,虚实相生处最见功力。"此联将帝王巡幸与文字圣迹巧妙绾合,笔致空灵而意蕴浑厚。

艺术特色

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特别推崇中段写景之妙:"'竹是蒸青外,池仍点墨馀',不直言寺中翰墨风流,而借竹色墨池映带,如见右军洗砚、东坡画竹之致。皇家应制诗能脱去金粉气,此所以为高。"

思想境界

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评末联云:"'谬奉千龄日,欣陪十地初',以佛家十地菩萨喻君臣际会,既合寺院题材,又见臣子忠悃。应制诗贵在庄严中寓恳切,此诗得之。"

整体评价

清代纪晓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总评此诗:"熔经铸史,掞藻飞声。以苍颉故里起兴,以佛家圣境作结,中间'天文光圣草'句双关文教昌明,的是台阁体中清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