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奉和幸三会寺应制创作背景
暮春的长安郊外,新柳拂过三会寺的飞檐,唐中宗李显的玉辇正缓缓驶过苍颉造字台遗址。景龙二年(708年)的这次巡幸,实为初唐宫廷诗坛的重要事件——当朝天子亲临这座承载着文字始祖传说的古刹,随驾的宋之问奉诏应制,遂有此五言排律传世。
寺前蒸青竹简犹带秦汉遗韵,墨池涟漪仍映魏晋风流。诗人立于苍颉造字台残垣之侧,眼见"龙形近刹"的帝王仪仗与"鸟迹留书"的远古文明在此交汇,笔底自然流淌出"天文光圣草"的意象。此处"圣草"双关,既指天子墨宝,又暗合佛经"贝叶真如"之典,将文字起源、佛法精义与皇权威仪熔铸于"宝思合真如"的圣境之中。
细辨诗中"开金寺"的纪年笔法,实暗藏武周革命后的时间密码。自大足元年(701年)更名"金寺"以来,这座古刹见证了神龙政变的血火,而今在新朝"千龄日"的颂声里,诗人以"欣陪十地初"的虔诚,将个人命运与帝国佛教复兴的宏图紧紧相系。那池畔未干的墨迹,既是对文字始祖的礼敬,更成为初唐宫廷诗歌"藻耀高翔"的最佳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