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奉和幸望春宫送朔方总管张仁亶创作背景
开元盛世的金色晨光里,大明宫的琉璃瓦正流淌着贞观遗风。唐玄宗李隆基临幸望春宫,为即将北赴朔方的张仁亶设宴饯行。彼时宫柳拂槛,太液池波光潋滟,而诗人的笔墨却越过这太平气象,直指西北边陲未散的烽烟。
张仁亶乃武周时期便威震边关的老将,《旧唐书》载其"在朔方时,突厥畏之,不敢南牧"。此番玄宗以金符相授,命其再镇边庭,实因开元八年(720年)突厥毗伽可汗势盛,屡扰唐境。诗人以"玉塞征骄子"起笔,将朔方军镇比作汉时玉门关,而"猛气凌玄朔"六字,恰似吴道子笔下金铁皆鸣的《天王送子图》,凛然生寒。
三军武旆猎猎,万乘龙舆驻轮——这场饯别暗合着盛唐特有的雄浑气象。玄宗亲执酒盏的细节,在《册府元龟》中可寻得印证:帝王以"投醪"古礼喻将士同甘共苦,而"辞第"典故更将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壮怀注入新韵。当秋风掠过渭水,吹动望春宫檐角的铁马,诗人看见的不仅是"露下鹰初击"的肃杀,更是"方销塞北祲"的期许。
张说等文臣的奉和之作,实为盛唐边塞诗的特殊变奏。在《全唐诗》收录的七首同题作品中,皆可见"紫宸恩重"与"漠南尘靖"的对仗张力。这组诞生在宫宴上的诗章,恰似镶嵌在鎏金舞马衔杯银壶上的错金纹——既有胡风猎猎的刚健,又不失钟鸣鼎雅的雍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