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龙》创作背景考略
一、烛龙神话与王朝气象
"衔烛耀幽都"典出《山海经·大荒北经》:"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是烛九阴,是谓烛龙。"诗人化用此典时,正值盛唐气象升腾之际。开元年间(713-741)宫廷盛行"应制诗",此句既承楚辞《天问》"日安不到,烛龙何照"的幽邃,又暗合张说《舞马千秋万岁乐府词》"衔烛耀昆都"的盛世笔法。
二、凤雏意象的双重隐喻
"含章拟凤雏"暗藏贞观遗风。《旧唐书·长孙无忌传》载太宗曾以"凤雏"喻晋王李治,此意象在初唐宫廷诗中多象征储君。诗人巧妙将《周易·坤卦》"含章可贞"的哲思与《西京杂记》"凤雏五色"的祥瑞熔铸,折射出开元后期立储之争的微妙时局。考《唐会要》卷四,开元二十六年(738)立忠王李玙为太子,此诗或作于立储前后。
三、渭水东洛的地理符号
"西秦饮渭水"暗合《史记·封禅书》秦文公获黑龙于渭水之典,而"东洛荐河图"则化用《尚书·顾命》"天球河图在东序"的记载。两相对举间,实为摹写开元五年(717)玄宗自洛阳返长安的"两都巡幸"。张九龄《奉和圣制次成皋先圣擒建德之所》"龙虎既为患,江淮困未休"可作互文观之,皆以地理位移喻王朝正统。
四、鼎湖升云的谶纬叙事
"升云出鼎湖"直指《史记·封禅书》黄帝铸鼎乘龙升天事。值得注意的是《唐六典》卷四载开元十三年(725)玄宗于延庆殿亲制《黄帝金丹诀》,此句当暗应此事。杜佑《通典·礼典》记载开元二十年(732)新定"五龙祭"仪式,诗中"带火移星陆"的炽烈意象,恰与《唐会要》卷二十二"龙星见辰,为嘉祥"的礼制记载形成互证。
五、晨趋庭阙的时空定格
尾联"庭阙正晨趋"实为诗眼。《大唐开元礼》规定"凡大朝会,辨色始入",而《翰林志》载玄宗常于黎明召见词臣。此句既是对《诗经·齐风·鸡鸣》"东方明矣,朝既昌矣"的遥远呼应,更是对张说《奉和圣制爰因巡省途次旧居应制》"晨趋阳德馆"的当代续写。考《资治通鉴》卷二一四,开元二十四年(736)玄宗始"命有司旬节休假",此诗或作于勤政氛围犹浓的开元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