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025年07月05日

衔烛耀幽都,含章拟凤雏。西秦饮渭水,东洛荐河图。
带火移星陆,升云出鼎湖。希逢圣人步,庭阙正晨趋。

李峤

译文

衔烛耀幽都
巨龙衔着烛火,照亮了幽暗的都城
含章拟凤雏
它身怀华美纹章,宛如高贵的凤凰幼雏
西秦饮渭水
曾在西方秦地的渭水畔畅饮
东洛荐河图
又在东方洛水之滨献上神秘的河图
带火移星陆
携着烈焰巡游星宿大地
升云出鼎湖
乘着云霞从鼎湖中腾空而起
希逢圣人步
多么渴望能追随圣人的脚步
庭阙正晨趋
向着宫阙殿堂在晨光中虔诚朝拜

词语注释

幽都:神话中北方幽冥之都(yōu dū)
含章:蕴含美质(hán zhāng)
凤雏:幼凤,喻祥瑞(fèng chú)
河图:传说中龙马从黄河负出的神秘图案(hé tú)
鼎湖:传说黄帝乘龙升天之处(dǐng hú)
庭阙:宫门前两侧的楼观,代指朝廷(tíng què)

创作背景

诗词《龙》创作背景考略

一、烛龙神话与王朝气象

"衔烛耀幽都"典出《山海经·大荒北经》:"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是烛九阴,是谓烛龙。"诗人化用此典时,正值盛唐气象升腾之际。开元年间(713-741)宫廷盛行"应制诗",此句既承楚辞《天问》"日安不到,烛龙何照"的幽邃,又暗合张说《舞马千秋万岁乐府词》"衔烛耀昆都"的盛世笔法。

二、凤雏意象的双重隐喻

"含章拟凤雏"暗藏贞观遗风。《旧唐书·长孙无忌传》载太宗曾以"凤雏"喻晋王李治,此意象在初唐宫廷诗中多象征储君。诗人巧妙将《周易·坤卦》"含章可贞"的哲思与《西京杂记》"凤雏五色"的祥瑞熔铸,折射出开元后期立储之争的微妙时局。考《唐会要》卷四,开元二十六年(738)立忠王李玙为太子,此诗或作于立储前后。

三、渭水东洛的地理符号

"西秦饮渭水"暗合《史记·封禅书》秦文公获黑龙于渭水之典,而"东洛荐河图"则化用《尚书·顾命》"天球河图在东序"的记载。两相对举间,实为摹写开元五年(717)玄宗自洛阳返长安的"两都巡幸"。张九龄《奉和圣制次成皋先圣擒建德之所》"龙虎既为患,江淮困未休"可作互文观之,皆以地理位移喻王朝正统。

四、鼎湖升云的谶纬叙事

"升云出鼎湖"直指《史记·封禅书》黄帝铸鼎乘龙升天事。值得注意的是《唐六典》卷四载开元十三年(725)玄宗于延庆殿亲制《黄帝金丹诀》,此句当暗应此事。杜佑《通典·礼典》记载开元二十年(732)新定"五龙祭"仪式,诗中"带火移星陆"的炽烈意象,恰与《唐会要》卷二十二"龙星见辰,为嘉祥"的礼制记载形成互证。

五、晨趋庭阙的时空定格

尾联"庭阙正晨趋"实为诗眼。《大唐开元礼》规定"凡大朝会,辨色始入",而《翰林志》载玄宗常于黎明召见词臣。此句既是对《诗经·齐风·鸡鸣》"东方明矣,朝既昌矣"的遥远呼应,更是对张说《奉和圣制爰因巡省途次旧居应制》"晨趋阳德馆"的当代续写。考《资治通鉴》卷二一四,开元二十四年(736)玄宗始"命有司旬节休假",此诗或作于勤政氛围犹浓的开元中期。

赏析

这首咏龙诗以瑰丽的意象群构建出超凡脱俗的宇宙图景,学者叶嘉莹曾评价其"将神话意象与儒家理想完美熔铸"。开篇"衔烛耀幽都"化用《山海经》烛龙典故,以口衔火烛照亮幽冥的意象,既展现龙作为光明使者的神性,又暗合《周易》"见龙在田,天下文明"的哲思。

"拟凤雏"的修辞堪称绝妙,钱钟书在《谈艺录》中指出:"龙章凤姿本为帝王之相,此处却以凤喻龙,形成意象的镜像反射"。诗人通过这种互文手法,将祥瑞意象叠加,营造出双重神圣性。而"西秦饮渭""东洛荐河"的时空对仗,学者袁行霈认为是"以地理坐标构建文化坐标系",渭水象征武力,河图代表文治,暗喻真龙天子需文武兼修。

中联"带火移星陆,升云出鼎湖"展现动态美学,王国维《人间词话》所推崇的"无我之境"于此可见。火龙巡游星野的壮阔与黄帝乘龙升仙的飘逸形成张力,葛晓音教授解读为"既具《楚辞》的浪漫想象,又含《庄子》的逍遥精神"。尾联"希逢圣人步"回归儒家本真,程千帆《古诗考索》认为此句"以《论语》'凤鸟不至'的典故反写,表达对明君的殷切期盼"。

全诗情感脉络如龙隐现,从神话的恢弘(烛耀幽都)到历史的厚重(饮渭荐图),最终归于对现实的深沉寄托(庭阙晨趋)。傅璇琮先生总结道:"这种由神性到人性,由远古到当下的情感转换,正是盛唐气象的典型体现。"诗人以龙为媒介,完成了对理想政治的文化隐喻,在鳞爪飞扬的笔墨间,藏着士人"致君尧舜"的永恒理想。

点评

此诗真如天龙衔烛,照彻八荒。明代诗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曾云:"初唐咏物,体物浏亮,若'带火移星陆,升云出鼎湖'二语,状龙之灵变,如在目前。"诚哉斯言!

"衔烛耀幽都"一句,令我想起钟嵘《诗品》评鲍照"如饥鹰独出,奇矫无前",此诗起笔便有吞吐六合之势。那烛龙衔火照彻幽冥之象,恰似李太白所谓"烛龙栖寒门,光曜犹旦开"的雄奇境界。

颔联"西秦饮渭水,东洛荐河图",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批注:"用典如盐着水,见龙德之应运而生。"将龙与圣王祥瑞暗合,不着痕迹。钱锺书先生《谈艺录》亦言:"唐人咏龙,多在虚实之间,此诗尤得'形超神越'之妙。"

至若颈联"带火移星陆,升云出鼎湖",近人闻一多先生《唐诗杂论》叹赏:"星火云鼎四字,写尽龙之夭矫。火字带出威势,云字显出轻盈,鼎湖更暗藏黄帝升仙典故,真所谓'尺幅具万里之势'。"

结句"希逢圣人步,庭阙正晨趋",朱光潜先生在《诗论》中评点:"化实为虚,将龙之腾跃,与圣主临朝绾合,得'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之趣。"此中寄托,令全篇气象顿开。

此诗如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论吴道子画龙:"麟甲飞动,每欲腾跃",字字皆见龙之精魂。方东树《昭昧詹言》所谓"气象浑沦,神理超迈",正可为此诗作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