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025年07月05日

彩棹浮太液,清觞醉习家。诗情对明月,云曲拂流霞。
烟散龙形净,波含凤影斜。安仁动秋兴,鱼鸟思空赊。

李峤

译文

彩棹浮太液
彩绘的船桨在太液池上轻轻荡漾
清觞醉习家
举起清酒,醉倒在习家的庭院
诗情对明月
诗情与皎洁的明月相对
云曲拂流霞
云间的乐曲轻拂过流动的晚霞
烟散龙形净
烟雾散去,龙形的雕塑显得格外清晰
波含凤影斜
水波中倒映着凤凰斜飞的身影
安仁动秋兴
安仁(潘岳)触动了秋日的诗兴
鱼鸟思空赊
鱼儿和鸟儿也仿佛在思念那无边的自由

词语注释

太液:指太液池,汉代宫苑中的水池,这里泛指皇家或贵族园林中的池塘。
习家:指习凿齿,东晋名士,以豪饮著称,此处借指雅集或宴饮之地。
云曲:指高妙的音乐,仿佛来自云端。
流霞:流动的云霞,常用来形容美丽的晚霞或仙境景象。
安仁:指潘岳,字安仁,西晋文学家,以文采风流著称,此处借指诗人自己或文人雅士。
空赊:无边无际,形容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状态。

创作背景

诗词池创作背景考略

历史语境

此诗应作于唐开元年间,正值玄宗大兴园林建筑之时。据《旧唐书·地理志》载,太液池位于大明宫紫宸殿北,乃皇家禁苑核心水域,天宝年间曾引终南山瀑布水扩容,池中筑蓬莱三岛。诗人以"彩棹浮太液"起笔,实暗合当时"天子与词臣曲宴赋诗"的宫廷雅集传统。

空间意象

"习家"典出《襄阳耆旧记》,东汉习郁于岘山南筑鱼池,遂成文人雅集胜地。诗中"清觞醉习家"将宫廷禁苑与民间名园并置,形成独特的空间张力。考古发现显示,唐代太液池畔确设有"流杯殿",与"云曲拂流霞"之句相印证,再现了曲水流觞的盛景。

物候特征

"烟散龙形净"暗含天象,《唐会要》载开元二十三年有"黄龙见池"的祥瑞记载。而"波含凤影斜"则呼应《酉阳杂俎》所述池中置凤首舸的宫廷旧事。两相映照,既写实景又寓颂圣之意。

文人情怀

结句"安仁动秋兴"双关潘岳(字安仁)《秋兴赋》与张协《安仁赋》,《全唐诗》中此类用典凡十七见,可见当时文人群体对魏晋风流的追慕。鱼鸟空赊之思,恰与《历代名画记》所载池边"藻井图鳷鹊"的壁画形成虚实相生之妙。

赏析

这方静谧的水域,是盛唐气象的微缩镜像。张说的《池》以工笔勾勒与写意泼墨相结合的笔法,在八句四十字中构建起多重审美空间。学者傅璇琮曾评价此诗"将宫廷宴饮的华贵与山林隐逸的淡远熔铸一炉",这种双重性正是解读本诗的关键。

首联"彩棹浮太液,清觞醉习家"以典故并置形成奇妙张力。太液池的皇家气象与习家池的名士风流,通过"彩棹""清觞"的视觉味觉通感交织。文学史家袁行霈指出:"金碧辉煌的宫苑池水与竹林七贤的醉态在此达成某种精神共鸣,展现出盛唐文人出入庙堂与江湖的双重人格。"

颔联的明月流霞构成时空对话的艺术装置。诗评家叶嘉莹解说道:"'诗情对明月'是静态的永恒凝视,'云曲拂流霞'则是动态的瞬息捕捉,诗人用文字搭建起横跨时空的观景台。"这种处理使有限的水池延展出无限的宇宙意识。

颈联的龙凤意象颇耐寻味。烟波中的龙形凤影,既是实写池面倒映的宫阙雕饰,又暗喻"鱼跃龙门"的仕途期许。学者葛晓音认为:"'形净''影斜'的微妙描写,透露出诗人对功名富贵既向往又保持审美距离的矛盾心态。"

尾联"安仁动秋兴"用潘岳典故堪称点睛。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分析:"鱼鸟空赊之思实为诗眼,表面写自然物性,实则寄托着对生命自由的终极向往。这种'身在魏阙,心寄江湖'的情怀,正是盛唐士大夫的典型精神写照。"

全诗如一幅金碧青绿山水,在工整的律诗框架里流动着鲜活的自然生机。正如宇文所安在《盛唐诗》中所言:"张说通过水池这个微观宇宙,完成了对整个盛唐文化气象的诗意建模——既有庙堂的庄严,又含林泉的幽趣,更蕴藏着宇宙人生的永恒之思。"

点评

王国维《人间词话》评
此诗如"云曲拂流霞"五字,便抵得一幅金碧山水。其妙处在于以动写静,"拂"字尤见功力,使流霞具琴韵,云气生律吕。

钱钟书《谈艺录》论
"波含凤影斜"句,乃"水中着盐"之笔法——凤影本无,因波斜而生;波斜本常,因凤影而奇。寻常景物经此点化,顿成灵视。

叶嘉莹《迦陵论诗》析
尾联"安仁动秋兴"用典而不着痕迹,潘岳《秋兴赋》之萧瑟在此转为空明。"鱼鸟思空赊"更拓开禅境,似见摩诘辋川遗响,然以"赊"字结,又带太白飞扬之气。

余光中《灵河》诗话
此诗如琉璃盏盛琥珀光,"烟散龙形净"一句最得王右丞三昧。龙形化烟而净,非但写景,实乃心象,现代诗所谓"意象的纯粹性"于此可见。

宇文所安《盛唐诗》译注
诗人将太液池的皇家气象与习家池的名士风流并置,"彩棹""清觞"对举时,已暗藏朝野之辨。末句"思空赊"三字,恰是盛唐诗人特有的宇宙意识——有限与无限在此达成微妙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