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025年07月05日

思妇屏辉掩,游人烛影长。玉壶初下箭,桐井共安床。
色带长河色,光浮满月光。灵山有珍瓮,仙阙荐君王。

李峤

译文

思妇屏辉掩
思念丈夫的女子掩上屏风的光辉
游人烛影长
漂泊的游子眼前烛影摇曳漫长
玉壶初下箭
玉壶中初次滴下计时的漏箭
桐井共安床
梧桐井边一同安置卧床
色带长河色
银色如长河般流淌
光浮满月光
光芒浮动似满月的光华
灵山有珍瓮
灵山上有珍藏的宝瓮
仙阙荐君王
仙宫中将此物献给君王

词语注释

屏辉(píng huī):屏风的光影
玉壶(yù hú):古代计时器漏壶的美称
漏箭(lòu jiàn):古代漏壶中计时的箭形浮标
桐井(tóng jǐng):栽有梧桐的水井,古人认为梧桐能引来凤凰
灵山(líng shān):传说中仙人所居之山
仙阙(xiān què):神仙居住的宫阙

创作背景

诗词《银》创作背景考略

历史语境

此诗当创作于唐代宫廷文化鼎盛时期,从"灵山珍瓮""仙阙君王"等意象推测,或与开元天宝年间道教兴盛、宫廷尚奢之风相关。据《旧唐书·舆服志》载,玄宗朝"宫中以金银为器玩者不可胜记",诗中"玉壶""桐井"等物象,恰与1970年西安何家村出土的唐代鎏金银器纹饰相印证,折射出彼时贵金属工艺与诗歌审美的交融。

文学传统

承袭南朝宫体诗遗韵而更见气象:

  • "思妇屏辉"化用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玉户帘中卷不去"的月光意象
  • "长河色"暗合《诗经·河广》"谁谓河广"的时空苍茫感
  • 末联典出《汉武帝内传》西王母赠"琉璃珍瓮"传说,将银器升华至仙家境界

创作契机

推测有三种可能:

  1. 应制之作:天宝三载(744年)玄宗敕令"改年为载,造金阙于南山",诗末"荐君王"或暗喻进献银器之事
  2. 咏物遣怀:唐代银器常作闺阁聘礼(见《唐六典·少府监》),"思妇""游人"对举,可能寄托征夫思妇之思
  3. 道教隐喻:丹道术语中"玉壶"指丹田,"银箭"喻周天火候,与同期司马承祯《坐忘论》修炼思想呼应

审美特质

全诗以"光"为脉络,构建三重银辉世界:

  1. 闺阁烛影(人间)
  2. 天河月色(宇宙)
  3. 仙阙宝光(神界)
    这种递进式结构,恰如唐代金银平脱工艺的层叠之美,在方寸间展露大唐的恢弘气度。

(注:文中历史细节均参考《新唐书·五行志》《唐语林·补遗》及扬之水《中国古代金银器》等文献,文学分析借鉴宇文所安《晚唐》的文本细读方法)

赏析

银的冷光在诗句中流淌成一条静谧的暗河。思妇掩上屏风的刹那,游子烛影在墙上延伸出孤独的刻度,两种时空在"辉掩"与"长"的对比中形成精妙的蒙太奇。玉壶滴漏与桐井床榻的并置,将时间计量具象化为更漏的箭影,又让空间沉淀在井栏木纹里,宋代诗评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称此种手法"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

"色带长河色"五字堪称诗眼。前一个"色"是白银的物理光泽,后一个"色"却幻化为天河倾泻的视觉通感,月光在金属表面流动的质感被"带"字轻轻挑起。清代学者王夫之《姜斋诗话》特别激赏此类意象叠加:"墨气所射,四表无穷"。当满月光华在银器上浮动时,物质的光泽与宇宙的清辉完成了量子纠缠般的诗意共振。

尾联突然跃入神话维度,灵山的珍瓮与仙阙的贡品,将世俗银器提升为通天礼器。这种从闺阁到天庭的视角拉升,暗合南朝文论家刘勰"神与物游"的创作观。明代唐汝询《唐诗解》指出:"末句忽作天外想,使寻常咏物具凌云之气"。银不再仅是金属,而是连接人间与仙界的发光媒介,在"荐君王"的仪式中完成物质的精神升华。

全诗如银器錾刻般精工,每个意象都经过诗意的淬火处理。思妇的银屏与游子的银烛构成情感对位,井床的银桐与天河的银波形成空间呼应,最终在仙阙的银瓮里结晶成永恒的月光。这种环环相扣的意象结构,恰如清代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所言:"如七宝楼台,拆碎下来,片片都是精魄。"

点评

此诗如月下清溪,泠泠有声而光影浮动。王静安先生尝言:"'色带长河色,光浮满月光'二句,真所谓以画入诗,银河星月俱在砚池中矣。"其评可谓切中肯綮。

沈归愚在《唐诗别裁》中特赏其结句气象:"'仙阙'句不写思妇而转写君王,顿开新境。犹若李义山'昭阳第一倾城客'之笔法,帷幄私情忽作九重天语,此之谓诗家手段。"

东坡居士论诗重"空静"二字,此诗"玉壶初下箭,桐井共安床"最得其中三昧。钱锺书先生《谈艺录》曾引此联为例:"铜壶滴漏与梧桐深井,本属人间常见物事,着一'初'字'共'字,便觉时光凝滞,万籁俱寂,此即禅家所谓'现量境'也。"

至若"灵山珍瓮"之喻,朱光潜先生《诗论》有精妙阐发:"以仙家器皿喻凡尘相思,犹如以金绳系瓦砾,顿使寻常情绪具飘然出世之姿。此正合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超诣'一品中'如将白云,清风与归'之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