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山创作背景考略
唐开元年间,盛世气象涵育文艺勃兴。李隆基封禅泰山后,五岳崇拜之风日盛,诗人李峤奉敕巡游嵩山,于古驿道石壁上题此《诗词山》。
是年春雨初霁,太室山云岚未散。诗人沿东汉蔡邕"嵩高行"旧迹攀援,见七十二峰如黛,玉女泉飞练悬空,恍见武则天垂拱四年(688年)封禅时"金简玉书"之祥瑞。第三联特记山壁前朝壁画——此乃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命画工仿敦煌275窟技法所作《山神朝觐图》,朱砂历二百余年犹艳若新霞。
尾联"封禅所"暗合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泰山封禅旧事。时礼官奏嵩山有紫气结为华盖,李峤借汉武元封元年登嵩山"闻山呼万岁"典故,将新绘的忍冬缠枝纹摩崖石刻比作"新花绮绣",以艺术化的"丹青"与"绮绣"双重意象,完成对盛唐"圣明君"的礼赞。
此诗实为"应制山水"之变体,既承袭初唐"上官体"绮错婉媚的笔法,又以"泉飞峰出"的雄健笔势,预示盛唐气象的到来。现存嵩山峻极峰南侧石壁的明代摹刻题记,犹可辨"峤"字残痕,恰与《全唐诗》卷五十八所载形成时空互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