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向晚,长安城的宫阙飞檐仍悬着未干的雨气。开元二十三年的四月,张九龄执紫毫笔立于集贤殿书院,窗外新蝉初鸣,恰是岭南梅子转黄的时节。
这位以"海上生明月"名动天下的曲江相公,此刻却凝视着砚中渐干的墨汁。案头摊开的《礼记·月令》有朱笔批注:"仲夏之月,暑气始盛"。他忽然想起三日前玄宗在兴庆宫龙池畔的垂问:"朕欲知四时农桑之变,卿可作新词以教坊儿习之?"
梅雨浸透宣纸的瞬间,岭南记忆与宫廷教令在笔底交融。他写下"润浮梅雨夕"时,耳边恍惚响起韶州童谣里"梅子黄时雨"的俚调;而"凉散麦风馀"的锋颖间,分明带着尚书省刚呈上的《夏至祈麦奏》。翰林待诏们后来在《张文献公集》注疏中提及,此联实化用《齐民要术》"五月刈麦,当候凉风"之典。
暮色漫过殿角铜雀时,诗成末句"尊酒狎林箊"。这看似闲逸的结笔,在景龙年间进士及第的张九龄笔下,暗藏《诗经·豳风》"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深意。彼时大唐虽正值开元全盛,这位以农事诗规谏帝王的重臣,已将劝课农桑的政教寄托,化入教坊乐曲的平仄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