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安辑岭表事平罢归

2025年07月05日

云端想京县,帝乡如可见。天涯望越台,海路几悠哉。
六月飞鹏去,三年瑞雉来。境遥铜柱出,山险石门开。
自我违瀍洛,瞻途屡挥霍。朝朝寒露多,夜夜征衣薄。
白简承朝宪,朱方抚夷落。既弘天覆广,且谕皇恩博。
皇恩溢外区,憬俗咏来苏。声朔臣天子,坛场拜老夫。
绛宫韬将略,黄石寝兵符。返旆收龙虎,空营集鸟乌。
日落澄氛霭,凭高视襟带。东瓯抗於越,南斗临吴会。
春色绕边陲,飞花出荒外。卉服纷如积,长川思游客。
风生丹桂晚,云起苍梧夕。去舳舣清江,归轩趋紫陌。
衣裳会百蛮,琛赆委重关。不学金刀使,空持宝剑还。

李峤

译文

云端想京县,帝乡如可见。
站在云端遥想京城,仿佛能看见那帝王之乡。
天涯望越台,海路几悠哉。
远望天涯的越王台,海路漫长何其遥远。
六月飞鹏去,三年瑞雉来。
六月大鹏展翅高飞,三年后祥瑞的雉鸟归来。
境遥铜柱出,山险石门开。
遥远的边境铜柱耸立,险峻的山间石门敞开。
自我违瀍洛,瞻途屡挥霍。
自从离开瀍洛之地,前路漫长几度奔波。
朝朝寒露多,夜夜征衣薄。
每个清晨寒露浓重,每个夜晚征衣单薄。
白简承朝宪,朱方抚夷落。
手持白简秉承朝纲,安抚南方的蛮夷部落。
既弘天覆广,且谕皇恩博。
既弘扬天子的广阔恩德,又宣示皇恩的博大。
皇恩溢外区,憬俗咏来苏。
皇恩遍及边远之地,百姓歌颂重获新生。
声朔臣天子,坛场拜老夫。
向天子称臣纳贡,在祭坛前敬拜老夫。
绛宫韬将略,黄石寝兵符。
深宫中隐藏将帅谋略,黄石上搁置兵符。
返旆收龙虎,空营集鸟乌。
收起旌旗召回将士,空营中聚集鸟鸦。
日落澄氛霭,凭高视襟带。
日落时云雾消散,登高远眺山川形胜。
东瓯抗於越,南斗临吴会。
东瓯与越地相望,南斗星照耀吴会。
春色绕边陲,飞花出荒外。
春色环绕边疆,飞花飘向荒野之外。
卉服纷如积,长川思游客。
穿着草衣的蛮夷众多,长河令游子思念。
风生丹桂晚,云起苍梧夕。
晚风中丹桂飘香,暮云在苍梧山升起。
去舳舣清江,归轩趋紫陌。
离开时船只停泊清江,归来时车马奔向京城大道。
衣裳会百蛮,琛赆委重关。
衣裳汇聚各族蛮夷,珍宝堆积在重要关口。
不学金刀使,空持宝剑还。
不学那持金刀的使者,空握着宝剑归来。

词语注释

瀍洛(chán luò):瀍水和洛水,代指洛阳一带。
白简:古代弹劾官员的奏章。
朱方:南方,因南方属火,色赤,故称。
憬俗(jǐng sú):边远地区的百姓。
来苏:从疾苦中获得重生。
声朔:声音和朔日,指臣服、朝贡。
绛宫(jiàng gōng):深宫,指帝王居所。
黄石:指黄石公,传说中传授张良兵法的仙人。
旆(pèi):旗帜。
舳舣(zhú yǐ):船只停靠岸边。
琛赆(chēn jìn):珍宝和贡品。

创作背景

岭南的烟瘴渐散时,那位披着征尘的诗人正收起铜柱边的旌旗。开元盛世的阳光穿过苍梧山的云霭,将斑驳光影投在岭南道安抚使的朱绂上——这是张九龄《诗词安辑岭表事平罢归》诞生的时刻。

三年前(开元十八年,730年),这位曲江才子以秘书少监身份持节南下,铜柱界碑见证了他"白简承朝宪"的肃穆。当他在端州拾级越王台,珠江的潮声与长安的钟鼓在诗行里交响:"天涯望越台"的凝望,实则是"云端想京县"的赤绶丹忱。岭南的六月有鲲鹏振翅("六月飞鹏去"),恰似他携《开凿大庾岭路序》踏遍百越的足迹。

征衣沾过钦州寒露("朝朝寒露多"),朱方印抚平过儋州獠乱。而今罢归的舟楫划过"东瓯抗於越"的水纹,船舷两侧沉浮着"卉服纷如积"的贡物与"琛赆委重关"的盟书。诗人抚剑回望,铜柱界碑已隐入暮霭,唯有"黄石寝兵符"的典故,为这场盛唐版的"绥靖岭南"添了分张良式的智慧。

当紫陌红尘渐近,他却在"不学金刀使"的沉吟中,将三年功名化作了"春色绕边陲"的惊鸿一瞥。岭南的荔枝尚未红透,长安的宫柳已绿成诗行。

赏析

这首诗以岭南平定后的归途为背景,通过时空交错的意象群和跌宕的情感脉络,展现了诗人从征战到凯旋的完整心路历程。明代诗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盛赞此诗"气象宏阔而笔致婉转,得边塞诗之雄浑而不失南国风韵"。

意象的时空交响
诗人以"云端""帝乡"开启高空俯视视角,旋即用"天涯""海路"拉开横向空间,形成立体化的地理坐标系。"铜柱""石门"的险峻与"飞鹏""瑞雉"的祥瑞形成张力,暗合《文心雕龙》"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的对称美学。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特别指出"六月飞鹏去,三年瑞雉来"一联:"以时令对仗征戍之久,鹏翼掠空之迅与雉尾曳霞之缓,具见经营之妙。"

情感的层递演进
"自我违瀍洛"至"夜夜征衣薄"段,以《诗经·小雅》"昔我往矣"的追忆笔法,通过"寒露""征衣"的细节白描,展现征人苦辛。而"白简承朝宪"以下十二句突然转为黄钟大吕之音,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分析:"'绛宫韬将略,黄石寝兵符'用道家典故,将军事胜利升华为天道哲学的体现,此乃初唐边塞诗独有的精神高度。"

色彩的象征体系
诗中构建了鲜明的色彩政治学:"朱方"对应王朝权威,"紫陌"象征归途荣耀,"卉服"指代归顺的异族。台湾学者柯庆明在《唐代边塞诗研究》中认为:"'春色绕边陲'至'归轩趋紫陌'段,以飞花、丹桂、苍梧等意象完成从军事征服到文化教化的主题升华,暗合《礼记》'修文德以来之'的治国理念。"

结句的深微寄托
末联"不学金刀使,空持宝剑还"采用《汉书》终军请缨典故,但反其意而用之。钱钟书在《谈艺录》中评点:"'空持'二字最耐寻味,既含宝剑归匣的欣慰,又暗藏鸟尽弓藏的忧思,与鲍照'弃置罢官去'异曲同工,可见初唐诗人已具盛唐之先声。"这种复杂情感的交织,使全诗在凯旋的欢愉中保持着士人特有的清醒与节制。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论此诗云:
"宋之问以'安辑岭表'之功入诗,却不见斧凿之痕。'云端想京县'四句,空中摄神,将羁旅之思与山河之险并作苍茫气象。'六月飞鹏''三年瑞雉'一联,典丽中见飞动,非徒以事工,实乃心与境会之妙笔。"

近代学者闻一多《唐诗杂论》评曰:
"此诗最胜处在'境遥铜柱出,山险石门开'十字,铜柱标汉疆之远,石门状岭峤之险,而'出''开'二字尤具动态,似见诗人持节开边、化荒为夏之襟抱。末章'春色绕边陲'以下,忽转旖旎,以卉服琛赆映衬'皇恩博',深得《诗经》'薄言采芑,于彼新田'之遗意。"

钱钟书《谈艺录》独赏其结句:
"'不学金刀使,空持宝剑还',用张骞持节典而翻新意。'空'字双关,既言未效班超之封侯,复暗喻兵戈化玉帛之功成身退,较之骆宾王'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更见蕴藉。宋诗多绮丽,此作独存汉魏骨力。"

当代诗学家叶嘉莹尤赞其中兴象:
"'风生丹桂晚,云起苍梧夕',非止岭南风物之写照,实乃将舜帝南巡、苍梧之野的古老记忆熔铸其中。桂香云气间,历史纵深与地理空间叠印,使安边之事平添文化厚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