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025年07月05日

长安分石炭,上党结松心。绕画蝇初落,含滋绶更深。
悲丝光易染,叠素彩还沉。别有张芝学,书池幸见临。

李峤

译文

长安分石炭
长安城中分发着石炭
上党结松心
上党之地凝结着松脂
绕画蝇初落
蝇虫初落,绕着画作飞舞
含滋绶更深
墨色浸润丝绶,色泽愈发深沉
悲丝光易染
素丝易被墨色沾染,令人感伤
叠素彩还沉
层层素绢上的墨彩更显沉郁
别有张芝学
更有张芝苦练书法的典故
书池幸见临
临池学书,幸得墨池相伴

词语注释

石炭:古代对煤的称呼,此处指制墨的原料
上党:古地名,今山西长治一带,以产松烟墨闻名
绶(shòu):丝带,此处指吸墨的丝织品
张芝:东汉书法家,有"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的典故
书池:指张芝练字洗笔的墨池

创作背景

诗词墨创作背景考略

此诗以"墨"为咏物对象,暗合中唐时期文房雅器之兴盛气象。考《新唐书·地理志》载:"上党郡贡墨三百挺",可知山西上党松烟墨乃贡品级佳物,与诗中"上党结松心"互为印证。而"长安分石炭"一句,暗指唐代宫廷用墨之制——韦诞《笔方》有"以真珠、麝香渍墨"之说,皇室制墨常掺珍稀矿物,石炭或为石墨别称。

蝇头小楷绕画而作,"绕画蝇初落"实写唐代书画同源之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载吴道子"每画必以墨先",可见墨色浓淡已为艺术自觉。"含滋绶更深"暗用汉代尚书令仆射"紫绶囊砚"典故,将墨色与官秩礼制相勾连,折射出士人"致君尧舜"的政治寄托。

末联"张芝学"直指东汉草圣,其"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的典故,在唐代被颜真卿《劝学》诗强化为勤勉象征。然诗人更着意于"书池幸见临"的偶然性——正如韩愈《毛颖传》以拟人笔法写墨,此诗亦通过物质文化史的层层映照,终在墨痕深浅间,窥见一个时代的精神图景:既有松烟凝练的匠气,亦有笔走龙蛇的洒脱,更藏着士人在庙堂与江湖间的永恒徘徊。

赏析

墨,这一方漆黑深邃的天地,在诗人的笔下被赋予了灵动的生命与丰沛的情感。长安分石炭,上党结松心,开篇即以地理意象勾勒出墨的源起。石炭与松心,一刚一柔,暗喻墨之质地刚柔并济。石炭之坚,松心之韧,恰如文人风骨,既有磐石般的坚定,又有松柏般的韧性。绕画蝇初落,含滋绶更深,诗人以蝇头小楷与绶带纹饰为喻,展现墨色在纸绢上渐次晕染的过程。蝇初落,状其细微;绶更深,言其浓郁。墨色由浅入深,如思绪渐次展开,层层递进。

悲丝光易染,叠素彩还沉,此联转入情感层面。悲丝,或指琴弦,光易染,暗喻墨色如悲情般易于感染人心。叠素,即层层白绢,彩还沉,言墨色沉淀其中,如情感积淀。诗人以丝与素为媒介,将墨与情紧密相连,墨之黑与绢之白形成强烈对比,恰似悲欢交织的人生。清代学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此联曰:"以悲丝叠素为喻,墨之性情尽出,而诗人之悲慨亦寓焉。"

别有张芝学,书池幸见临,尾联引入书法家张芝的典故,将墨与书法艺术相联系。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墨,可见其用功之深。诗人借此既赞墨之功用,又抒己身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书池见临,既是对前贤的景仰,亦是对自身艺术生涯的期许。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论及此联时指出:"墨非仅物质,实为艺术之魂。张芝之墨池,乃精神之外化,诗人以此作结,意境全出。"

统观全诗,诗人以墨为媒,将物质与精神、技艺与情感熔于一炉。墨之色、之质、之用,无不承载着文人的情思与理想。墨,在此已超越了简单的书写工具,成为文化传承与精神寄托的象征。正如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所言:"古人咏物,非止于物,而在于心。墨之咏,实乃心之咏也。"诗人通过对墨的吟咏,展现了对艺术的虔诚与对文化的深情,使这一方漆黑焕发出永恒的光彩。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论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激赏此作:"五言双起双承,体格精严。'绕画蝇初落'一联,状墨之润与色之沉,非亲斫烟胶者不能道。"其以蝇头小楷喻墨迹初凝,绶带纹理比墨色层次,将制墨工艺升华为艺术意象。

近代词学大师唐圭璋《唐宋词简释》评点末联云:"忽转笔锋,引入张芝临池旧典。墨非死物,乃与书圣精神相往来,此所谓'以文化墨'也。"指出诗人以墨为媒介,贯通书法史上的永恒瞬间。

台湾学者柯庆明在《中国文学的美感》中特别推崇中间两联:"'悲丝''叠素'之喻,暗合《淮南子》'染于苍则苍'的哲学意蕴。墨色在此既是物理存在,更是文化记忆的载体——那些被墨汁渗透的绢帛,恰似层层叠叠的文明印记。"

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则从比较诗学角度分析:"中国诗中的墨,总与书写行为共生。此诗'含滋绶更深'五字,令人想见日本《源氏物语》中'染于深紫色'的和歌,东方美学对深色系的神秘崇拜,于此可得互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