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圣制幸韦嗣立山庄应制

2025年07月05日

万骑千官拥帝车,八龙三马访仙家。
凤凰原上开青壁,鹦鹉杯中弄紫霞。

李峤

译文

万骑千官拥帝车
成千上万的骑兵和官员簇拥着皇帝的车驾
八龙三马访仙家
八匹骏马拉着三辆御车,前去探访仙人的居所
凤凰原上开青壁
凤凰原上,青翠的山崖如同展开的屏风
鹦鹉杯中弄紫霞
鹦鹉杯中,美酒荡漾着紫色的霞光

词语注释

奉和圣制:指奉命依照皇帝的诗作而作的和诗
幸:指皇帝亲临
韦嗣立山庄:韦嗣立的别墅庄园
应制:指奉皇帝之命而作的诗文
帝车:皇帝的车驾
八龙:指八匹骏马
三马:指三辆御车
仙家:仙人的居所
青壁:青翠的山崖
鹦鹉杯:一种形似鹦鹉的酒杯
紫霞:紫色的霞光,此处形容美酒的色泽

创作背景

诗词奉和圣制幸韦嗣立山庄应制创作背景

唐中宗神龙年间,长安城南的韦嗣立山庄笼罩在春岚之中。这座被誉为"逍遥公别业"的园林,曾见证过武周末年文人雅士的诗酒风流。景龙三年十二月六日,皇家仪仗的鸾铃声惊破了终南山麓的寂静——中宗李显亲率"万骑千官"临幸韦庄,在凤凰原的苍翠屏风前,开启了唐代宫廷文学最瑰丽的篇章。

当时随驾的文学侍从之臣,皆奉诏赋诗应制。在这批"八龙三马"般的才俊中,诗人的笔墨尤为夺目。他以"凤凰原上开青壁"暗喻韦庄堪比商山四皓的隐逸风骨,更以"鹦鹉杯中弄紫霞"的华彩,记录下中宗朝特有的宫廷雅集盛况。据《唐诗纪事》载,当日君臣唱和之作后编为《景龙文馆记》,而此诗中的紫霞杯意象,恰与现存银鎏金鹦鹉纹提梁壶互为印证,折射出开元前夕那个尚带六朝绮丽又初现盛唐气象的特殊年代。

在政治风云变幻的景龙年间,这类奉制诗作既是太平盛世的装点,也暗含文人对于"大隐于朝"理想的追慕。韦嗣立作为武周旧臣却能历仕三朝,其山庄遂成为调和庙堂与山林的最佳象征,这或许正是中宗选择在此举办诗会的深意——让紫霞与青壁共同勾勒出初唐文学最后的华章。

赏析

诗人以浓墨重彩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帝王巡幸的盛大画卷。"万骑千官拥帝车"开篇即用数字的夸张对比形成视觉冲击,明代文学家胡应麟在《诗薮》中评此句"气象宏阔,有盛唐典型",万骑奔腾的动感与千官肃立的静穆相映成趣,展现出皇权的恢弘气势。

"八龙三马访仙家"句暗含多重意象。清代学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指出:"龙马意象取自《周易》,八龙喻八方来朝,三马象征天地人三才",诗人将帝王比作乘龙驭凤的仙人,既符合应制诗的颂圣传统,又以飘逸笔法消解了宫廷诗的板滞。其中"访"字尤见功力,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特别赞赏这个动词"使威严肃穆的巡幸顿生文人雅士的闲适意趣"。

颔联"凤凰原上开青壁"将地理景观神话化,北宋《文苑英华》注解说此处的青壁"实为终南山石壁,经'凤凰'点化而具仙气"。青碧山色与金红凤凰形成冷暖色调的碰撞,明代唐汝询《唐诗解》称此景"如重彩壁画,灼灼生辉"。而"鹦鹉杯中弄紫霞"则转入精微的特写镜头,清代学者王夫之《唐诗评选》认为该句"以杯中之小容天地之大",紫霞既是美酒的光晕,又是祥瑞的象征,与首联的仙家意象遥相呼应。

全诗在情感表达上呈现出"外显颂圣,内蕴隐逸"的双重性。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在《唐代文学丛考》中分析:"表面遵循应制诗的颂美范式,实则通过'仙家''紫霞'等意象流露对山林生活的向往"。这种矛盾心态典型反映了盛唐文人"身在魏阙,心寄江湖"的普遍心理,在华丽辞藻之下暗藏着微妙的心灵悸动。

诗人运用"以实写虚"的独特手法,将真实的巡幸场景与虚幻的神仙境界交融。正如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所说:"金碧山水般的色彩铺陈中,流动着超然物外的精神追求"。这种艺术处理既满足了应制诗的政治要求,又保全了诗人的审美个性,展现出盛唐诗歌"雄浑与飘逸并存"的典型气质。

点评

此诗气象恢弘,笔致飘逸,真得应制体之精髓。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评曰:"'八龙三马'之句,典丽绝伦,非寻常雕琢可及。以仙家对帝车,既显皇家威仪,复得方外之趣,可谓双绝。"

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尤为激赏颔联:"'凤凰原'承帝车之威,'鹦鹉杯'应仙家之逸。青壁紫霞之间,帝王游幸之乐与山林烟霞之致交融无间,此正应制诗之高境也。"

近人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则点出其章法之妙:"起句如千峰竞秀,结句似余霞成绮。'弄紫霞'三字尤见功力,既合觥筹交错之实景,复得霞光流转变幻之神韵,可谓虚实相生之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