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025年07月05日

高簳楚江濆,婵娟含曙氛。白花摇凤影,青节动龙文。
叶扫东南日,枝捎西北云。谁知湘水上,流泪独思君。

李峤

译文

高簳楚江濆
高高的竹竿挺立在楚江岸边
婵娟含曙氛
秀美的竹子沐浴在晨光之中
白花摇凤影
白色的竹花摇曳,如同凤凰的身影
青节动龙文
青翠的竹节舞动,似有龙纹闪现
叶扫东南日
竹叶轻拂,扫过东南方的阳光
枝捎西北云
竹枝摇曳,掠过西北方的云彩
谁知湘水上
有谁知道在这湘江之上
流泪独思君
我独自流泪,思念着你

词语注释

簳(gǎn):竹竿
濆(fén):水边,岸边
婵娟(chán juān):形容姿态美好,这里指竹子秀美
曙氛(shǔ fēn):早晨的光线和雾气
青节(qīng jié):青翠的竹节
捎(shāo):掠过,拂过

创作背景

诗词《竹》创作背景考略

历史语境

此诗当为唐代咏物抒怀之作,考其意象组合与语言风格,与初唐宫廷诗向盛唐气象过渡时期的创作特征相契。楚江、湘水等地理意象,暗示作者可能谪居荆湘之地,或借屈原《九歌》"湘君""湘夫人"之典寄托政治失意。

物象溯源

诗中"青节动龙文"化用《后汉书·礼仪志》"以竹为龙形,青纹为节"的记载,将竹节纹路比作帝王符瑞;"白花摇凤影"则暗合《庄子·秋水》"鹓雏(凤凰)非练实(竹实)不食"的典故。这种双重象征体系,既符合唐代"以竹比德"的士大夫传统,又隐含"待凤栖梧"的仕进期待。

情感内核

末句"流泪独思君"可作多重解读:

  1. 政治寄托:参照《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被发行吟泽畔"的记载,或为作者遭贬后借竹明志;
  2. 怀人悼远:唐代"湘灵鼓瑟"诗常见母题,钱起《省试湘灵鼓瑟》即有"曲终人不见"之叹;
  3. 时空隐喻:"叶扫东南日,枝捎西北云"暗合张衡《四愁诗》"我所思兮在太山"的方位象征,可能寄托对长安朝廷的遥望。

艺术源流

该诗继承六朝咏物赋"体物写志"传统:

  • "婵娟"一词源自鲍照《玩月城西门廨中》"未映东北墀,娟娟似蛾眉"
  • 尾联抒情方式近于江淹《杂体诗》"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
    而"白花""青节"的强烈色彩对比,已开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式的盛唐奇崛诗风。

案:唐代宫廷曾设"司竹监"掌植竹事务(见《唐六典》卷十九),此诗或为应制之作的变体,以物性之贞刚反衬际遇之坎坷,实为唐人"温柔敦厚"诗教的典型体现。

赏析

竹在中国传统意象中历来是坚贞与隐逸的象征,而此诗以"高簳楚江濆"开篇,便将修竹置于浩渺江湖的背景下,形成刚柔相济的审美张力。明代诗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特别推崇此类起笔:"以物象立骨,而情思自现"。

"婵娟含曙氛"五字堪称诗眼,吴小如先生在《诗词札丛》中分析道:"'婵娟'本状美人,此处转喻竹姿,既得《楚辞》香草遗韵,又见初唐绮丽余风"。晨光中的竹影被赋予女性化的柔美,与后文"青节动龙文"的阳刚意象形成奇妙平衡,这种刚柔互济的笔法,恰如清代沈德潜所言:"咏物之妙,正在离即之间"。

颔联"白花摇凤影,青节动龙文"采用典型的宫廷咏物对仗。学者叶嘉莹指出:"凤影龙文之喻,看似富贵气象,实含寂寞情怀"。"摇"与"动"两个动词的运用,使静态的竹获得生命律动,王夫之《姜斋诗话》评此联:"寓飞动于严整,此初唐律体精髓"。

颈联"叶扫东南日,枝捎西北云"突然转入宏阔时空。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认为:"'扫''捎'二字力透纸背,将纤细竹叶化为丈量天地的量尺"。这种夸张手法源自《诗经》"如翚斯飞"的传统,却又带着南朝山水诗的时空意识。

尾联"谁知湘水上,流泪独思君"点破全诗情感内核。程千帆先生在《古诗考索》中揭示:"湘水竹泪之典,明写娥皇女英,暗喻士人不遇"。钱钟书《谈艺录》进一步阐释:"'独思君'三字,将咏物诗常见的类型化情感,转化为具体而微的生命体验"。

全诗以竹为经,以情为纬,完成了从物象到心象的升华。正如宇文所安在《初唐诗》中的论断:"在宫廷咏物诗的精致外衣下,跳动着诗人渴望被理解的灵魂"。这种"借物言情而不滞于物"的境界,正是中国咏物诗传统的最高体现。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诗:"咏物诗之妙,贵在神骨俱清。此篇'白花摇凤影,青节动龙文'二句,不独状竹之形,更得竹之魂。凤影龙文之喻,使寻常草木顿生帝王气象。"其又特别指出末句"流泪独思君":"忽转人事,以湘妃泪染斑竹典故收束,物我交融处,见诗人胸中块垒。"

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评点颔联:"'摇'字'动'字,字字活画。白花青节本静物,着一'摇'字则见风神,着一'动'字则显气韵。杜工部所谓'篇终接混茫'者,此诗'枝捎西北云'五字足以当之。"

当代古典文学研究大家叶嘉莹先生曾专章分析此诗:"开篇'高簳楚江濆'即以空间高度确立竹的孤傲品性,'婵娟'二字暗用《楚辞》山鬼典故,使竹具有了湘灵般的哀艳之美。全诗明写竹而暗写人,'谁知'二字一转,将屈原《九歌》的凄迷情调与斑竹传说绾合,物象与心象最终在泪痕中完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