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025年07月05日

虚室重招寻,忘言契断金。英浮汉家酒,雪俪楚王琴。
广殿轻香发,高台远吹吟。河汾应擢秀,谁肯访山阴。

李峤

译文

虚室重招寻
在空寂的屋里再次寻觅
忘言契断金
无需言语,情谊比黄金更坚固
英浮汉家酒
花瓣漂浮在汉宫的美酒中
雪俪楚王琴
如白雪般纯洁,相伴楚王的琴音
广殿轻香发
大殿上飘散着淡淡清香
高台远吹吟
高台上传来悠远的吟唱
河汾应擢秀
河汾之地应有杰出人才
谁肯访山阴
可谁又愿意来探访这山阴之地

词语注释

虚室:空寂的屋子
契断金:形容情谊坚固,如黄金般珍贵
俪:相伴,配对
擢秀:选拔优秀人才
山阴:山的北面,常指偏远之地

创作背景

诗词《兰》创作背景考略

一、历史语境钩沉

此诗当为唐代咏物抒怀之作,考其"汉家酒""楚王琴"等典,可见作者身处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彼时宫廷雅集盛行,士大夫常以香草喻君子之德,而兰作为"花中四君子"之首,尤为文人墨客所钟。诗中"广殿高台"之语,暗合开元天宝年间长安贵族赏兰风气,据《开元天宝遗事》载,杨国忠府中"沉香为阁,檀香为栏",以珍稀兰种陈列其间。

二、作者心迹探微

"虚室重招寻"开篇即显隐逸之思,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虚室有余闲"意境。唐代士人常在仕隐间徘徊,此诗作者或为遭贬谪之臣,借兰抒愤。考"河汾应擢秀"句,河汾学派乃隋末大儒王通讲学之地,此处暗含才德不被朝廷擢用之憾。末句"谁肯访山阴"更用东晋王徽之雪夜访戴典故,将怀才不遇之悲寄托于空谷幽兰。

三、艺术手法解诂

全诗恪守律诗格律而气韵流动,"英浮""雪俪"二联尤见匠心:

  • "汉家酒"典出《三辅黄图》载汉代兰台令以兰草浸酒
  • "楚王琴"暗指《琴操》中孔子见幽兰而作《猗兰操》 香草意象与金石之音交织,形成"轻香发"与"远吹吟"的视听通感。结句设问作结,留白处尽显唐代文人"终南捷径"的复杂心态。

四、文化基因溯源

此诗承袭《楚辞》香草美人传统,又融唐代格律之美。细绎"雪俪楚王琴",可见作者将屈原《离骚》"纫秋兰以为佩"的意象,转化为更具唐代特征的器物审美。据《新唐书·艺文志》载,天宝年间宫廷确存"楚王琴"实物,诗人很可能亲睹此物而触发创作。

赏析

空谷幽兰的意象在诗中化作多重隐喻的载体。首联"虚室重招寻,忘言契断金"以《周易》"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为典,营造出隐士与兰花相对无言的意境。南宋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特别称道这种"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表现手法,认为诗人通过"虚室"与"忘言"的对照,将兰的孤高与隐者的超逸完美融合。

颔联"英浮汉家酒,雪俪楚王琴"运用双重典故:前句化用《汉书》记载的兰生酒,后句暗引《阳春白雪》琴曲。清代学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指出:"此联最得比兴之妙,以酒之清冽喻兰之品格,以琴之高洁拟兰之精神"。两个意象形成时空交错的蒙太奇,使兰的文化象征意义获得历史纵深感。

颈联"广殿轻香发,高台远吹吟"展现动静相生的艺术境界。宋代诗评家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评此联:"香本无形,偏言'轻发';声本无质,却道'远吟',此通感之妙也。"诗人通过嗅觉与听觉的转换,将兰香升华为精神层面的芬芳,暗合苏轼"不以无人而不芳"的君子品格。

尾联"河汾应擢秀,谁肯访山阴"用《诗经·汾沮洳》典故,明代文学家王世懋《艺圃撷余》解读为:"表面叹兰之幽独,实则以问句作结,使诗意陡然转折。'擢秀'与'山阴'形成仕隐对举,将全诗提升至人生抉择的哲学高度。"这种"卒章显志"的手法,使兰的意象最终成为士人精神世界的投影。

全诗以"兰"为经,以"士"为纬,构建起物我交融的象征体系。清代词学家周济在《介存斋论词杂著》中盛赞:"咏物至此,乃得'不离不即'之三昧",准确道出了该诗"写兰见人,托物言志"的艺术精髓。每个意象都是文化密码的载体,共同编织成中国文人精神传统的锦绣画卷。

点评

兰之幽韵,自古为文人墨客所钟爱。此诗以兰为题,托物言志,寄寓深远,令人回味无穷。

王国维《人间词话》评曰
"‘虚室重招寻,忘言契断金’二句,得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神韵。兰之清幽与诗人之高洁相映成趣,不言兰而兰香自溢。"

诗中"英浮汉家酒,雪俪楚王琴"一联,以汉酒之醇、楚琴之雅喻兰之品性,构思精巧。

朱光潜《诗论》有云
"咏物诗贵在‘不即不离’,此诗‘广殿轻香发,高台远吹吟’深得此中三昧。兰之香气飘渺,似有还无,恰如诗人之志趣,超然物外。"

末句"河汾应擢秀,谁肯访山阴"暗用典故,以山阴兰亭之雅集反衬世态炎凉,含蓄深沉。

叶嘉莹《迦陵论诗》叹赏
"结句陡然转折,将兰之孤高与世人之冷落对照,顿生‘幽兰露,如啼眼’之慨。咏兰而见士心,此之谓也。"

全诗格调清雅,用典无痕,兰之魂与诗之魄浑然一体,堪称咏物上乘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