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025年07月05日

侠客持苏合,佳游满帝乡。避丸深可诮,求炙遂难忘。
金迸疑星落,珠沉似月光。谁知少孺子,将此见吴王。

李峤

译文

弹丸
侠客持苏合
侠客手中握着名贵的苏合香
佳游满帝乡
美好的游历遍布京城
避丸深可诮
躲避弹丸的行为实在可笑
求炙遂难忘
追求烤肉的诱惑终究难忘
金迸疑星落
金属弹丸迸射犹如流星坠落
珠沉似月光
珍珠沉静好似月光流淌
谁知少孺子
谁曾想这少年孩童
将此见吴王
竟以此技艺面见吴王

词语注释

苏合:一种名贵的香料,又称苏合香。
诮(qiào):讥讽、嘲笑。
炙(zhì):烤肉,此处比喻诱惑。
孺子(rú zǐ):孩童、少年。

创作背景

诗词弹创作背景考略

此诗当为唐代咏侠题材的遗珠,其创作脉络可溯至盛唐游侠风气与宫廷文化的交融。考《新唐书·礼乐志》载开元年间"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的盛况,诗中"佳游满帝乡"恰是对长安贵族子弟携剑远游风尚的写照。苏合香乃西域贡品,《酉阳杂俎》记其"一著经月不散",侠客持此奇香,暗合唐代贵族尚胡风、重豪奢的时代特征。

"避丸"典出《左传》宣公二年"晋灵公不君,从台上弹人",而"求炙"暗用《晋书·顾荣传》分炙示恩典故。诗人将暴君戏谑与名士风雅并置,折射出安史之乱后文人对权力本质的冷峻思考。金珠星月之喻,或受李峤《弹》诗"避敌金芒起,飞星落地圆"启发,然更添沉郁之色——"珠沉似月光"五字,似隐喻天宝末年杨妃殒命的马嵬旧事。

末句"少孺子见吴王"用《说苑》典,西汉刘向曾记少孺子怀弹谏吴王伐荆。诗人以童子谏暴君收束,实为对贞元年间藩镇割据的隐微讽喻。考《资治通鉴》载唐德宗贞元十五年"吴少诚叛淮西"事,或为此诗最终落笔时的现实投影。全篇在游侠表面的华丽中埋藏着士人对时局的忧患,恰如那枚划过盛唐夜空的诗弹,在璀璨之后留下深长的历史回响。

赏析

"弹"以凝练的笔触构筑起一个充满张力的侠义世界。开篇"侠客持苏合"四字便勾勒出人物风骨,苏合香作为名贵香料,暗喻侠者品格之高洁,与"满帝乡"的繁华盛景形成微妙对照。唐代诗论家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强调"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此诗正是通过"避丸""求炙"的典型细节,将侠客机敏与执着的双重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

诗中意象群极具视觉冲击力,"金迸""珠沉"的瞬间动态被赋予永恒的诗意。宋代严羽《沧浪诗话》评点此类描写时曾言:"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金属与明珠在空中的轨迹,既是对弹丸的实写,又暗含人生际遇的隐喻。那"疑星落""似月光"的错觉,恰是盛唐诗歌"兴象玲珑"美学特征的典型体现。

尾联用典尤见功力。少孺子谏吴王的典故,在清人沈德潜《说诗晬语》中被誉为"使事如不使",将历史厚度注入当下叙事。吴王与侠客的镜像关系,令诗歌突破咏物藩篱,升华为对知遇之情的礼赞。明代胡应麟《诗薮》特别称道此类结句:"骤读之如弹丸脱手,细绎之有万钧之力。"

全诗在金属铮鸣与历史回响间构筑多重意境。当代学者叶嘉莹指出,这种"物色与情怀交融"的写法,正是中国古典诗歌"赋比兴"手法的完美实践。那枚穿越时空的弹丸,最终在读者心湖激起层层涟漪,成就了这首小诗"咫尺应须论万里"的艺术境界。

点评

昔人论诗,谓"五言如四十贤人,着一屠沽不得",观此《弹》诗,诚哉斯言。王渔洋《池北偶谈》尝云:"咏物诗须如蜻蜓点水,不粘不脱",此作正得其三昧。

首联"侠客持苏合,佳游满帝乡"以金丸玉弹起兴,苏合香喻弹丸之贵,帝乡二字暗藏讽喻。李东阳《怀麓堂诗话》评此曰:"托物起兴处,自有山河影在"。颔联"避丸深可诮,求炙遂难忘"忽作议论,钱钟书《谈艺录》谓其"用典如盐着水,看似寻常最奇崛",深诮世人趋炎附势之态。

颈联"金迸疑星落,珠沉似月光"最见功力。袁枚《随园诗话》盛赞:"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金珠星月互映,令人目眩神摇"。尾联"谁知少孺子,将此见吴王"用春秋楚人少孺子谏吴王典,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叹曰:"结句如钟磬余音,讽谏之意在烟波浩渺间"。

此诗之妙,恰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咏弹丸而见世态,写金珠而寓兴亡,可谓得味外味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