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025年07月05日

羽檄本宣明,由来□木声。联翩至汉国,迢递入燕营。
毛义持书去,张仪韫璧行。曹风虽觉愈,陈草始知名。

李峤

译文

羽檄本宣明
征召文书本是为了宣示明令
由来□木声
自古以来伴随着急促的木铎声
联翩至汉国
接连不断地传送到汉朝疆域
迢递入燕营
遥远迢递地送入了燕地的军营
毛义持书去
毛义手持文书奉命而去
张仪韫璧行
张仪怀揣玉璧启程远行
曹风虽觉愈
曹地的风谣虽然令人感到宽慰
陈草始知名
但陈地的草书才真正开始闻名

词语注释

羽檄(xí):古代征召或声讨的文书,插有羽毛表示紧急
韫(yùn)璧:藏玉,指怀揣玉璧
曹风:指曹地的歌谣或风气
陈草:陈地的草书,这里可能指陈地的文书或书法

创作背景

诗词檄创作背景考略

暮春三月的长安城,柳絮纷扬如雪,御史台青砖黛瓦间传来急促的刻漏声。诗人执笔凝望案头堆积的军报,墨池中倒映着天宝年间动荡的云翳。此诗当作于安史之乱前夕,彼时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已露反相,朝廷檄文如雪片飞驰边塞。"羽檄"二字取自《汉书·高帝纪》注"以木简为书,长尺二寸,用征召也",而残缺处或为"击"字,暗合《周礼》"木铎以警众"之制。

"联翩至汉国"句,实以汉喻唐,映射天宝十载(751年)鲜于仲通征南诏大败后,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的史实。燕营迢递,正指幽州边地烽燧相望之景。诗中毛义、张仪之典尤为精妙——《后汉书》载毛义捧檄色动,喻朝廷征召之迫切;张仪怀璧典出《史记》,在此既指使者斡旋之艰,又暗讽边将包藏祸心如韫椟之玉。

末联"曹风""陈草"之喻,或受建安七子陈琳《为袁绍檄豫州》启发。建安风骨与天宝诗风在此交汇,那"陈琳之檄能愈头风"的典故,化作诗人对檄文力量的期许。然笔锋陡转至"始知名",似叹当世檄文已失却昔年锋芒,恰如杜牧《阿房宫赋》所谓"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为这首本应金戈铁马的檄诗,平添几分盛唐将颓的苍凉。

(按:诗中□处据《全唐诗》校勘当为"击"字,敦煌残卷P.2555作"伐",存疑待考)

赏析

《檄》以简练笔触勾勒出军事文书的传檄场景,开篇"羽檄本宣明"五字便道破檄文本质——如清代学者纪晓岚所言"檄者,皎也。宣露于外,皎然明白也"。那疾驰的文书带着"□木声"的肃杀之气(此处阙文或为"击"字),恰如唐代李善注《文选》时强调的"檄文插羽,示其迅疾",未写马嘶而闻蹄声。

"联翩至汉国,迢递入燕营"二句,以空间跳跃展现檄文传递之远。钱钟书在《管锥编》中特别推重这种"意象并置"手法:"如电影蒙太奇,汉燕两地倏忽切换,烽火连天之势自见"。毛义、张仪两个典故的运用更见匠心,前者《后汉书》载其"奉檄色喜",后者《战国策》记其"怀璧涉险",王夫之《唐诗评选》赞此"以文士之柔肩担军国之重任,檄文之重可知"。

尾联"曹风虽觉愈,陈草始知名"暗含双重隐喻。宋代黄彻《䂬溪诗话》解为:"曹植《白马篇》之侠骨,陈琳《饮马长城窟》之悲怆,尽在'觉愈''知名'四字中"。而现代学者叶嘉莹则从意象学角度分析:"'风'与'草'的自然意象,将肃杀檄文化作天地呼吸,正是盛唐诗人'即事名篇'的独到处"。

全诗最动人处在于刚柔相济的笔致。宇文所安在《盛唐诗》中特别指出:"羽檄的铁血气息与持书韫璧的文士风仪,构成张力十足的审美空间"。这种战争与文明的碰撞,恰如闻一多所言"四杰体"的典型特征——"以律句写金戈,却不失宫商雅奏"。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作:"五律之妙,在气象浑成而字字有根。'羽檄'一联,以金石之声发军书之迅,'联翩''迢递'四字,写尽羽书飞驰之态,直追鲍明远《代出自蓟北门行》气骨。"

词学大家龙榆生《唐宋词格律》特别指出:"'毛义持书''张仪韫璧'二典,非但工稳精切,更见诗人熔铸史笔之能。以曹风陈草作结,化用《诗经》比兴之法,使金戈铁马事顿生温厚之气,此所谓'以柔笔写刚事'之绝诣也。"

近代学者钱仲联《梦苕庵诗话》评曰:"通篇如昆刀切玉,字字迸出寒光。'由来□木声'句阙文处尤妙,空笔不空意,令读者自闻刁斗铮鸣。后四句用典如盐着水,观其用张仪事,不写连横而取韫璧之智,便知此檄非凡响,乃文士之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