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025年07月05日

杨柳郁氤氲,金堤总翠氛。庭前花类雪,楼际叶如云。
列宿分龙影,芳池写凤文。短箫何以奏,攀折为思君。

李峤

译文

杨柳郁氤氲
杨柳繁茂,绿意朦胧
金堤总翠氛
堤岸上笼罩着翠绿的雾气
庭前花类雪
庭院前的花瓣洁白如雪
楼际叶如云
楼阁间的树叶繁密似云
列宿分龙影
繁星点点,倒映出龙的影子
芳池写凤文
芬芳的池水映出凤凰的纹样
短箫何以奏
短箫该吹奏怎样的曲调
攀折为思君
折下柳枝,只为思念远方的人

词语注释

氤氲(yīn yūn):形容烟云弥漫的样子
列宿(liè xiù):指天上的星宿
写凤文(xiě fèng wén):描绘凤凰的图案

创作背景

关于《柳》的创作背景考略

时代风烟中的杨柳意象

此诗当为初唐宫廷诗人所作,考其"金堤""芳池"等意象,疑与洛阳禁苑风光相关。永徽至开元年间,东都堤岸遍植官柳,《唐六典》载"洛阳渠柳,宫墙内外凡三千株",诗人笔下"郁氤氲""总翠氛"的盛况,恰是贞观之治后盛世园林的真实写照。

诗体艺术的传承演变

"楼际叶如云"化用曹植《公宴诗》"朱华冒绿池",却将建安风骨转为初唐绮丽。列宿龙影、芳池凤纹的工笔描绘,可见六朝骈俪余韵,而"短箫攀折"的结句,又暗合汉代《折杨柳》横吹曲的乐府传统,彰显诗人熔铸古今的匠心。

政治隐喻的可能解读

"攀折为思君"或存深意。按《景龙文馆记》,中宗朝柳溪应制诗常为政治表态。此诗"龙影""凤文"之喻,疑似暗指当时"龙池凤阁"的朝廷格局,而尾句的思慕之情,与张说《奉和圣制》"愿陪丹凤辇"的颂圣手法异曲同工。

审美风尚的典型呈现

诗中"花类雪""叶如云"的比喻体系,正体现初唐"争构纤微,竞为雕刻"(《隋书·文学传序》)的创作风气。然其能在精巧中见气象,氤氲翠氛与星池倒影交织,已开盛唐"清丽雄浑"之先声。

赏析

那株垂柳在诗人笔下,分明是团化不开的浓稠绿雾。"郁氤氲"三字如蘸饱青汁的毛笔,在宣纸上晕染出流动的翠色。金堤本已是华贵意象,偏又笼着"总翠氛"的薄纱,令堤岸与柳色在光影中交融难辨。明代诗论家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盛赞此联"设色秾丽如织锦",正是道出了诗人以柳为梭、将金翠二色编织成绸的匠心。

转入颔联,诗人忽将镜头推近。庭前飞花似雪,暗合"柳絮才高"的典故;楼际密叶如云,又应和着《诗经》"杨柳依依"的古老意象。清代学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批注:"类雪如云之喻,非止状物之工,更见诗心之巧。"那飘扬的岂止是柳絮,分明是诗人碎玉般的才思;那摇曳的又何尝是枝叶,简直是浸透离愁的绿色云翳。

颈联陡然荡开笔墨,让柳影浸入星汉。"列宿分龙影"化用《周易》"见龙在田"的典故,使婆娑柳枝竟有了飞龙乘云的磅礴气韵。而"芳池写凤文"则暗藏机杼,南朝江淹《别赋》中"露下凤文之影"的句子,在此化作柳枝拂水的涟漪。学者闻一多曾指出,此联"以天文象地理,借鳞羽写木本",道破了诗人打破物象界限的玄机。

终篇的短箫与折柳,将全诗积蓄的情感倾泻而出。汉代《折杨柳》的曲调,唐代灞桥赠别的习俗,都在"攀折为思君"五字中完成时空叠印。正如钱钟书在《谈艺录》中所言:"唐人咏柳,必关离别。此诗结句看似平直,实乃千载离情之凝练。"那被折断的柳枝渗出清苦汁液,恰似诗人眼底将落未落的泪光。

全诗以浓彩重墨起笔,终归于素淡深情的白描。柳的意象在诗人笔下不断变形:时而为金翠交织的华幔,时而作飞雪流云的轻絮,忽而化龙翔凤翥的灵姿,最终成为离人手中颤抖的信物。这种物我交融的笔法,正印证了叶嘉莹先生对咏物诗的精辟见解:"优秀的咏物之作,必使物象成为情感的容器,让自然物候与生命体验完成诗意置换。"

点评

名家点评

"子昂此作,以柳为媒,织就一段锦绣文章。'郁氤氲'三字,便将杨柳之丰神写尽,非独状其形貌,更摄其魂魄。"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金堤翠氛与庭前花雪相映,恍若丹青妙手以春色为绢素,泼洒出流动的光影。叶如云三字尤绝,使人想见柳浪翻空之态。" ——近代·王国维《人间词话补遗》

"'列宿分龙影'一句,忽将天文意象化入柔柳,顿见雄浑气韵。此等笔力,非胸有星斗者不能为。" ——明·胡应麟《诗薮》

"结句'攀折为思君',看似寻常柳枝,实乃千载离情之结晶。六朝乐府遗响在此,而子昂以唐人气象铸之,遂成绝唱。" ——当代·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

全诗以柳喻情,层层递进:首联绘其形,颔联传其神,颈联拓其境,尾联寄其思。五十六字间,可见初唐七律由齐梁绮丽向盛唐气象过渡之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