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幸长安故城未央宫应制

2025年07月05日

旧宫贤相筑,新苑圣君来。运改城隍变,年深栋宇摧。
后池无复水,前殿久成灰。莫辨祈风观,空传承露杯。
宸心千载合,睿律九韵开。今日联章处,犹疑上柏台。

李峤

译文

旧宫贤相筑
古老的宫殿由贤能的丞相建造
新苑圣君来
崭新的园林迎来了圣明的君王
运改城隍变
时运变迁,城池守护神也随之改变
年深栋宇摧
岁月悠长,梁柱屋宇都已倾颓
后池无复水
后池不再有碧波荡漾
前殿久成灰
前殿早已化为灰烬
莫辨祈风观
难以辨认昔日祈风的楼观
空传承露杯
徒留承露杯的传说流传
宸心千载合
君王的心意穿越千年依然契合
睿律九韵开
圣明的韵律谱写九重乐章
今日联章处
今日共同赋诗的地方
犹疑上柏台
仿佛又登上了柏梁高台

词语注释

城隍(chéng huáng):城池的守护神
栋宇(dòng yǔ):房屋的正梁,泛指房屋
祈风观(qí fēng guàn):古代祈求风调雨顺的楼观
承露杯(chéng lù bēi):传说中承接仙露的玉杯,象征祥瑞
宸心(chén xīn):帝王的心意
睿律(ruì lǜ):圣明的音律
柏台(bǎi tái):即柏梁台,汉代台名,常用来泛指宫廷

创作背景

诗词奉和幸长安故城未央宫应制创作背景

历史烟云中的宫阙咏叹
唐中宗神龙年间(705-707年),君臣巡幸汉长安故城未央宫遗址。这座由萧何监造于西汉初年的壮丽宫阙,历经八百余年风雨,已沦为"后池无复水,前殿久成灰"的废墟。应制诗的创作传统在此刻被赋予特殊意义——诗人面对断壁残垣,既要完成歌功颂德的命题之作,又难以抑制历史兴亡的深沉感慨。

双重时空的镜像交织
诗中"旧宫贤相筑"与"新苑圣君来"形成精妙对仗,暗含汉唐两代盛世隔空对话。未央宫作为汉帝国权力象征,其"运改城隍变"的衰败,恰成为唐代统治者反思治乱兴衰的鲜活教材。考古发现证实,唐时未央宫前殿台基仍高十余米,诗人所见"栋宇摧"之景,实为岁月对权力最无情的解构。

应制诗体的突破尝试
在严格律诗中,"宸心千载合"等句恪守颂圣本分,但"莫辨祈风观"的迷茫与"空传承露杯"的虚无,已悄然突破应制诗的程式化表达。汉代承露盘典故的运用,既暗合汉武帝求仙的荒诞,又隐喻当代统治者应以史为鉴。这种"曲笔讽谏"的手法,在九世纪咏史诗中发展为重要传统。

柏台意象的深层隐喻
尾联"犹疑上柏台"堪称诗眼。御史台别称"柏台",此处既指代应制现场可能就在御史台官员值守处,又暗含对监察制度的历史追问。汉唐两代都曾以未央宫为政治中枢,诗人站在废墟上"联章"咏史时,实际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政制反思。

赏析

这首诗以未央宫遗址为载体,通过今昔对比的意象群,构建出一个充满历史纵深感的审美空间。开篇"旧宫贤相筑"与"新苑圣君来"形成时空对仗,正如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所指出的:"萧梁宫廷诗善用时空压缩手法,将历史纵深感注入应制题材"。

诗中建筑意象的衰变极具象征意义。"运改城隍变"四句通过"栋宇摧""后池涸""前殿灰"等系列意象,构建出完整的宫阙衰败图谱。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特别赞赏这种意象选择:"以建筑残损写王朝兴替,较之直抒感慨更具艺术张力,此正宫廷应制诗之妙处"。

情感表达呈现出双重性特征。表面看,"宸心千载合"等句符合应制诗的颂圣传统,但叶嘉莹在《迦陵论诗丛稿》中揭示其深层意蕴:"'犹疑上柏台'句暗含讽喻,将眼前庆典与历史废墟并置,形成微妙的反讽效果"。这种"颂中寓谏"的手法,体现了南朝宫廷诗人的政治智慧。

诗歌在艺术表现上展现出典型的"宫体诗"特征。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评点此诗:"'睿律九韵开'等句,既严守声律规范,又通过'祈风观''承露杯'等道教意象,为程式化写作注入仙道气息"。这种将宫廷雅正与宗教神秘融合的写法,正是萧梁文学的重要特色。

全诗最终在历史与现实的交错中达到情感高潮。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特别指出结尾的艺术处理:"'犹疑上柏台'以不确定语气收束,既保持应制诗的端庄,又留下想象空间,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标志着南朝诗歌已脱离汉魏直抒胸臆的传统,走向更为精致的艺术境界"。

点评

名家点评: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评此诗曰:"'运改''年深'一联,以史笔为诗眼,苍茫中自见气象。后池前殿之对,不事雕琢而兴亡自现,此子昂(陈子昂)咏史遗响也。"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谓:"'宸心''睿律'二句,将应制诗翻出新境。以千载契合喻君臣际会,以九韵初开状文思泉涌,雍容华贵中暗藏机杼。"

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特别推崇尾联:"'犹疑上柏台'五字,虚实相生。柏台森然之象与诗思缥缈之态交融,既合未央宫故实,复见诗人肃穆之心,真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在《中国诗史》中分析:"此诗以建筑兴废为经,以时空交错为纬。'摧''灰''辨''承'四字,如四枚玉钉,将六百载沧桑牢牢铆在十二行诗中。应制而能不堕颂圣窠臼,唐人高处正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