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025年07月05日

不分荆山抵,甘从石印飞。危巢畏风急,绕树觉星稀。
喜逐行人至,愁随织女归。倘游明镜里,朝夕动光辉。

李峤

译文

不分荆山抵,甘从石印飞。
不眷恋荆山的栖息地,甘愿跟随石印一同飞翔。
危巢畏风急,绕树觉星稀。
高处的巢穴害怕疾风,绕树飞行时感觉星辰稀疏。
喜逐行人至,愁随织女归。
欢喜地追逐行人而来,忧愁地随织女星归去。
倘游明镜里,朝夕动光辉。
倘若遨游在明镜般的湖面,朝夕间舞动璀璨光辉。

词语注释

荆山:传说中产玉的山,此处代指鹊鸟原本的栖息地。
石印:可能指山石上的印记,或隐喻某种指引。
织女:指织女星,亦暗含牛郎织女传说中分离的愁绪。
明镜:比喻清澈平静的湖面。

创作背景

诗词《鹊》创作背景考略

唐大历年间,诗人于羁旅途中见鹊鸟绕树而飞,感其飘零之态,遂作此篇。时值安史之乱后,中原板荡,士人多有"危巢畏风"之叹。诗中"荆山""石印"二句,暗用《韩非子》卞和献玉典——荆山璞玉虽蒙垢而志不移,恰似诗人在乱世中坚守高洁。

"绕树觉星稀"化自曹操《短歌行》,然更添孤寂。当时文人集会凋零,如杜诗所言"亲朋无一字",故见鹊鸟"喜逐行人",反衬人间聚散无常。"愁随织女"句则遥应天宝年间宫廷乞巧之风,彼时长安七月七日夜"穿针楼"上嫔妃簇拥,而今唯余流民仰观星河。

末句"明镜"意象双关:既言鹊影映水之美,又暗合李白"高堂明镜悲白发"的时局之恸。考《酉阳杂俎》载,唐代鹊巢多筑于官道古槐,诗人或于驿站见军报传递,方有"朝夕动光辉"之想——羽书飞驰间,家国命运亦如鹊影明灭难测。

此诗以微禽写苍生,五联皆合律而气脉跌宕,正是大历诗风"工于炼字,哀而不伤"的典范。

赏析

鹊鸟的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作为吉兆与羁旅的象征,而这首《鹊》以精妙的笔触构建了动静相生的意境。首联"不分荆山抵,甘从石印飞"中,鹊鸟不择贵贱的飞行姿态,被清代学者王夫之在《唐诗评选》中盛赞为"物我两忘之境",荆山玉与普通石印的对比,暗喻超脱世俗的价值判断。

颔联"危巢畏风急,绕树觉星稀"运用了典型的杜甫式沉郁笔法。学者叶嘉莹指出,此处"以物理空间写心理时空"——摇摇欲坠的巢穴既是实景,又象征诗人对动荡时局的忧虑;而"星稀"意象在《古诗十九首》传统中本就承载着孤寂情感,鹊鸟绕树的行为更强化了这种无依感。明代诗论家胡应麟《诗薮》特别称道此联"状物如在目前,写情沁人心脾"。

颈联"喜逐行人至,愁随织女归"巧妙化用牛郎织女典故。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在《唐诗与宋词》中分析道:"'喜'与'愁'的快速转换,实则是以鹊鸟视角观照人间悲欢,这种'移情于物'的手法比直抒胸臆更具艺术张力。"而"织女归"的意象又暗含对团聚的渴望,与前半段的孤寂形成情感张力。

尾联"倘游明镜里,朝夕动光辉"突然转入光明境界。台湾学者欧丽娟在《唐诗选注》中解读:"'明镜'既可指月下澄潭,亦可喻指清明政治,鹊影浮光间寄托着诗人对理想世界的向往。"这种由实入虚的写法,恰如宋代严羽《沧浪诗话》所推崇的"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化境。

全诗以鹊鸟为情感载体,完成从"畏风"到"光辉"的精神升华。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认为:"此诗最动人处在于将微小生灵的生存状态,与士人在乱世中的精神守望完美同构,体现了唐诗'即物即人'的最高艺术境界。"鹊影穿梭于星月、树木、镜水之间,最终羽化为永恒的诗意光辉。

点评

此诗以鹊喻志,托物抒怀,诚如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所言:"咏物诗不粘不脱,方为上乘。此作得之。"首联"不分荆山抵,甘从石印飞"暗用和氏璧典,钱锺书《谈艺录》评其"以玉印喻鹊巢,取譬新奇而意脉贯通",谓其将寻常栖鹊之事,翻作抱璞守真之志。

颔联"危巢畏风急,绕树觉星稀"深得王夫之《姜斋诗话》"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之妙。朱光潜《诗论》特别称赏此联:"'畏'字'觉'字,将物态人情打成一片,星稀风急中自见诗人孤怀。"夜鹊绕树之态,顿成士人徘徊无依之象。

颈联"喜逐行人至,愁随织女归"暗合钟嵘《诗品》"穷情写物"之旨。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析此联云:"巧化牛女双星典故,'逐'字活画鹊之灵性,'随'字暗转人间别恨,物我交感处最见匠心。"寻常鹊鸣,竟寄寓聚散悲欢。

尾联"倘游明镜里,朝夕动光辉"尤为历代评家激赏。王国维《人间词话》谓其"蓦然开拓新境,'明镜'意象既实指水面,复喻澄明心境,'动光辉'三字,直把物理人情俱照彻矣"。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更指出:"结句化静为动,将全篇升华至天人合一之境,此正严沧浪所谓'透彻玲珑,不可凑泊'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