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送光禄刘主簿之洛

2025年07月05日

函谷双崤右,伊川二陕东。仙舟窅将隔,芳斝暂云同。
朋席馀欢尽,文房旧侣空。他乡千里月,岐路九秋风。
背枥嘶班马,分洲叫断鸿。别后青山外,相望白云中。

李峤

译文

函谷双崤右,伊川二陕东
函谷关与双崤山在右边,伊水与陕州在东边。
仙舟窅将隔,芳斝暂云同
分别的船即将远去,我们暂且共饮一杯美酒。
朋席馀欢尽,文房旧侣空
宴席上的欢乐已尽,书房里的旧友已散。
他乡千里月,岐路九秋风
他乡的明月千里相照,分岔路口秋风萧瑟。
背枥嘶班马,分洲叫断鸿
马槽旁老马嘶鸣,沙洲上孤雁哀叫。
别后青山外,相望白云中
离别后你在青山之外,我在白云之中遥望。

词语注释

崤(xiáo):崤山,古代地名,在今河南西部。
斝(jiǎ):古代酒器,这里指酒杯。
窅(yǎo):深远的样子,这里指船远去。
枥(lì):马槽。
班马:离群的马。
断鸿:失群的孤雁。

创作背景

诗词《送光禄刘主簿之洛》创作背景

唐开元年间,文坛领袖张说在洛阳任尚书右丞相时,僚属刘主簿(光禄寺主簿)奉命赴东都洛阳履职。此诗作于长安饯别之际,时值玄宗朝政治中心逐渐东移洛阳的特殊历史时期。

历史语境

  • 地理意象:函谷、崤山、伊川、二陕等地理坐标的并置,暗合唐代两京(长安-洛阳)之间的官道走向。据《元和郡县图志》载,此路线是唐代官员调任的必经之路,承载着无数仕宦的离情。
  • 时代特征:开元二十四年(736年)玄宗"敕以时向暑热...宜都洛阳",朝廷官员频繁往返两京。刘主簿之调任,正是这一政治生态的缩影。

文学传统

  • 化用典故:"仙舟"暗引李郭同舟的佳话(《后汉书·郭太传》),"芳斝"承袭曹植《公宴诗》"羽觞行无方"的宴饮传统。
  • 对仗精工:双崤/二陕、朋席/文房等地理与人文意象的对举,延续了初唐应制诗"丽藻穷雕饰"(《河岳英灵集》评语)的审美追求。

情感内核

诗中"断鸿""班马"等意象,实暗含张说自身政治际遇的投射。据《旧唐书》载,张说此前因与姚崇政争罢相,此番送别恰在其复起为右丞相前夕,故"青山""白云"之喻,既是对友人的期许,亦隐含对自身仕途的隐喻式抒怀。

九秋风露中的离别,终在盛唐气象的宏大背景下,升华为一种兼具个人感伤与时代张力的诗意表达。

赏析

诗人以地理意象开篇,"函谷双崤右,伊川二陕东"的对称结构,如屏风般展开壮阔的时空画卷。函谷关与崤山的险峻,伊水与陕原的苍茫,在"右"与"东"的方位对仗中形成强烈的空间纵深感。这种手法被傅璇琮先生在《唐代诗人丛考》中誉为"以地理为经纬,织就离愁的底色"。

"仙舟窅将隔"化用李膺郭太同舟的典故,仙舟意象与"芳斝暂云同"的酒器形成虚实对照。葛晓音教授指出:"'窅将隔'三字如叹息般拖长音韵,而'暂云同'则骤然收束,这种声律设计暗含欢聚的短暂与离别的必然。"觥筹交错的暖色与舟影远去的冷色,在矛盾修辞中强化了聚散无常的怅惘。

颔联"朋席馀欢尽,文房旧侣空"采用递进式抒情。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特别激赏"馀欢尽"到"旧侣空"的情感演进:"从宴席的热度消退到心灵的绝对寂寥,如同镜头从宴饮全景推至空荡书斋的特写。"对仗中"馀欢"与"旧侣"的今昔对比,印证了蒋寅先生所说的"唐人赠别诗最擅于在时间维度上制造情感张力"。

"他乡千里月,岐路九秋风"堪称诗眼。莫砺锋教授在《唐诗与宋词》中分析:"月与风本属平常,但'千里'拓展空间,'九秋'延伸时间,使寻常物象获得史诗般的厚重感。"月光跨越地理阻隔的意象,与温庭筠"鸡声茅店月"异曲同工;而"九秋风"的肃杀,又令人想起杜甫"凉风起天末"的苍劲。

末联"背枥嘶班马,分洲叫断鸿"的动物意象极具感染力。马嘶与鸿鸣构成听觉上的双重奏,程千帆《古诗考索》评点:"班马用《左传》典故却不着痕迹,断鸿取《汉书》意境而更显凄厉。"马背向马槽的细节,暗喻行者义无反顾;鸿雁的断叫,则如钱钟书所言"将声波震裂成离散的悲切"。

结句"相望白云中"化用陶渊明"悠然见南山"的意境,但施蛰存先生在《唐诗百话》中揭示其创新:"青山外的守望是具象的,白云中的相望却是抽象的,这种虚实相生的结尾,使离别超越地理距离,升华为精神层面的永恒眺望。"白云意象既承续了"仙舟"的飘逸,又冲淡了全诗的愁绪,展现出盛唐送别诗特有的旷达气度。

点评

此诗如清商徐引,字字含别绪而气格高远。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评曰:"张说送别之作,不著愁颜,唯以云月秋风点染,而离思自现。'他乡千里月,岐路九秋风'十字,可抵千万言惆怅。"

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尤赏其结句:"'相望白云中'五字,化尽行役之苦。古人云'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此之谓也。"其妙处正在以青山白雲之永恒,反衬聚散之无常。

近人高步瀛《唐宋诗举要》谓此诗:"骨力在'函谷''伊川'四句,气象宏阔中自含精密。对仗处如'仙舟'对'芳斝',既工且活,见初唐律体未僵时之生气。"

诗中"背枥嘶班马,分洲叫断鸿"二句,王夫之《唐诗评选》点出:"畜马悲鸣,离鸿哀唳,皆从行者眼中看出。张说善以物色写心曲,此等句法,后惟东坡能得其神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