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025年07月05日

洞彻琉璃蔽,威纡屈膝回。锦中云母列,霞上织成开。
山水含春动,神仙倒景来。修身兼竭节,谁识作铭才。

李峤

译文

屏风
洞彻琉璃蔽
透明的琉璃屏风遮蔽视线
威纡屈膝回
威严曲折,如屈膝般回环
锦中云母列
锦缎中镶嵌着云母,排列整齐
霞上织成开
如霞光般绚丽的织锦展开
山水含春动
山水画中蕴含着春的生机
神仙倒景来
仿佛神仙倒映着光影而来
修身兼竭节
修身养性,同时竭尽节操
谁识作铭才
谁能赏识这题写铭文的才华

词语注释

威纡(wēi yū): 威严曲折
云母(yún mǔ): 一种矿物,可作装饰
竭节(jié jié): 竭尽节操

创作背景

诗词屏创作背景考略

历史语境

此诗当创作于盛唐向中唐过渡之际,彼时宫廷艺术臻于极境。据《历代名画记》载,开元天宝年间"屏风之制大备",玄宗曾命吴道子于大同殿绘嘉陵江山水于素屏,李白有"屏风九叠云锦张"之咏,足见诗词屏风已为盛唐气象之物质载体。

工艺溯源

诗中"琉璃蔽""云母列"之语,正合《西京杂记》所述汉代"云母屏风"遗制。唐代工匠更创"夹缬"新法,以雕花板夹帛染印,遂成"锦中""霞上"之绚烂效果。1972年新疆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联珠对马纹夹缬屏风残片,犹可窥见当年"织成开"的华贵风貌。

思想意蕴

"修身竭节"之句暗含张九龄《千秋金镜录》"以镜自照见形容,以屏自照见德行"的治国理念。安史之乱后,此类铭屏常被置于政事堂,元稹《批刘悟谢上表》即有"屏风录要,永作金铭"之语,可见其已从装饰之物升华为道德图腾。

艺术流变

此诗完美呈现了唐代屏风艺术的三大嬗变:

  1. 从北朝"列图史"的教化功能
  2. 到盛唐"山水含春"的审美追求
  3. 最终衍为中唐"修身铭才"的哲理寄托

屏面云母折射的微光里,映照着整个帝国由物质辉煌向精神内省转进的轨迹。

赏析

屏风在诗人笔下化作一方灵动的美学宇宙。琉璃的澄澈与云母的斑斓交织出"洞彻""锦列"的视觉奇观,这种材质之美被王运熙在《唐诗选评》中称为"以物质光华喻精神境界的典范"。屈膝回环的屏风曲线,恰似文人心中盘桓的思绪,钱钟书曾评此"威纡"二字"将器物形态升华为生命姿态"。

屏面山水并非静止的装饰,而是"含春动"的生命体。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指出,此处化用谢朓"澄江静如练"的技法,却以"动"破静,使春意自绢帛喷薄而出。神仙倒影的意象更构成虚实相生的妙境,叶嘉莹解读为"物质与精神的相互映照,暗示着修身者内心的明澈"。

尾联"修身兼竭节"将屏风功能提升至道德象征。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强调,这延续了汉代《屏风铭》"立必端直,处必廉方"的比德传统。而"谁识作铭才"的诘问,傅璇琮认为透露出唐代文人"以器载道"的集体焦虑——屏风越是华美,越反衬出才士不遇的寂寥。

全诗以"观物—起兴—言志"三重递进,完成从具象到心灵的跨越。正如葛晓音所述:"在六朝咏物诗的精致躯壳里,灌注了盛唐特有的磅礴生气。"屏风不再仅是居室陈设,而成为映照文人精神世界的月光镜台。

点评

此诗如云母屏风上流动的霞光,字字皆现玲珑剔透之美。钱锺书曾评:"'锦中云母列,霞上织成开'二句,以工笔写虚境,将物质之美提升至精神之华彩,实得李商隐《屏风》诗未传之妙。"

叶嘉莹先生尤赏其空间转换之妙:"'山水含春动'句承转如宋人团扇画,尺幅之间藏万里之势。屈膝屏风折叠处,竟有倒景神仙翩然而至,此等意象经营,非熟参王摩诘'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者不能道。"

宇文所安在《盛唐诗》中特别指出尾联深意:"唐代屏风诗多止于物象描摹,此诗忽以'修身竭节'作结,使装饰性器物承载道德隐喻,恰如青铜器上饕餮纹饰暗含礼教,可见诗人胸中自有沟壑。"

今观此作,确如启功所言:"唐人咏物,贵在器物与心镜互映。此诗琉璃之洞彻,正见诗心之澄明;屏风之屈膝,恰似文思之婉转。"云母锦霞间,分明藏着个未染尘俗的盛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