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骊山高顶寓目应制

2025年07月05日

步辇陟山巅,山高入紫烟。忠臣还捧日,圣后欲扪天。
迥识平陵树,低看华岳莲。帝乡应不远,空见白云悬。

李峤

译文

步辇陟山巅
乘着步辇登上高山之巅
山高入紫烟
山峰高耸入紫色的云烟
忠臣还捧日
忠臣如同捧起太阳般赤诚
圣后欲扪天
圣明的皇后似要触摸苍穹
迥识平陵树
远远望见平陵的树木
低看华岳莲
低头俯瞰华山的莲花峰
帝乡应不远
帝都想必已在不远之处
空见白云悬
却只看见白云悠悠悬荡

词语注释

步辇(bù niǎn):古代帝王乘坐的一种轿子
陟(zhì):登高
紫烟:紫色云霞,常指祥瑞之气
扪(mén):触摸
迥(jiǒng):遥远
平陵:汉昭帝陵墓,此处代指皇家陵园
华岳莲:华山莲花峰,状如莲瓣

创作背景

开元十三年(725年)冬,唐玄宗携文武百官东幸洛阳,途经骊山时登高远眺。时值盛世,玄宗命群臣应制赋诗,张说作为"燕许大手笔"之首,于骊山绝顶奉诏而作此篇。

是日霜天澄霁,御辇循磴道盘旋而上。玄宗着紫裘临风而立,群臣朱紫罗列如云。张说遥望终南积雪映日生辉,近观华岳莲峰匍匐脚下,但见"圣后"(武则天)时期所植松柏犹在平陵,而新修之温泉宫琉璃瓦反射金光。诗人以"捧日"喻群臣拱卫明君,"扪天"状玄宗志在九霄,末句"白云悬"既实写山巅云气,又暗喻帝王垂裳治天下之象。

此作熔铸"景龙文馆"典雅遗风与开元新调,五言四十字间,骊山形胜、帝王气象、臣子忠悃交织如绣。后收录于《张说之文集》卷三,成为盛唐应制诗典范,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赞其"气象宏阔,有太平宰相之风骨"。

赏析

诗人以"步辇陟山巅"开篇,将登高过程凝练为五个字,却暗含皇家气度。山巅与紫烟相接的意象,既展现骊山之高峻,又赋予仙境般的瑰丽色彩,正如程千帆在《古诗今选》中所评:"'入紫烟'三字,化实景为缥缈,帝王登高顿生凌云之态"。

颔联"忠臣还捧日,圣后欲扪天"运用双重象征手法。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特别指出此联:"'捧日'既是实写旭日东升之景,又暗喻臣子忠心;'扪天'既状山势之高,更彰显武则天称帝的合法性诉求"。对仗中"还"与"欲"的虚字运用,使庄严的颂圣语带流动之美。

颈联视角骤转,体现唐代应制诗"庄中有变"的特点。葛晓音在《山水田园诗派研究》中分析:"诗人以'平陵树'的远眺与'华岳莲'的俯视构成空间张力,既落实了'高顶寓目'的题旨,又以莲峰暗喻女皇圣洁"。这种虚实相生的笔法,正是初唐宫廷诗"气象宏阔而细节精微"的典范。

尾联"帝乡应不远,空见白云悬"最耐人寻味。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解读:"'应'字揣度中带着笃定,将现实骊山与神话昆仑叠合;而'空见'的转折,又在颂圣主题中注入一丝怅惘,体现了宫廷诗人微妙的心灵真实"。白云意象既承谢朓"天际识归舟"的悠远,又启王维"白云无尽时"的禅意。

全诗在"山—日—天—云"的垂直意象群中,构建出神圣的秩序感。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总结道:"此诗可贵处,在于把制式题材写出了生命体验,庄严的颂赞里藏着人对宇宙的永恒追问"。那悬于篇末的白云,恰是盛唐气象将临未临时的最美注脚。

点评

名家点评

"此诗气象恢宏,以骊山高顶为眼,吞吐山河。'山高入紫烟'五字,便觉仙气拂面,而'圣后欲扪天'更见帝王气度,非寻常应制诗可比。"
——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忠臣捧日'与'帝乡白云'遥相呼应,虚实相生。子昂以云霞为墨,以山岳为纸,写尽人君俯仰天地之姿。末句'空见'二字尤妙,似有若无间,道尽侍臣仰望圣颜的微妙心境。"
——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

"通篇如青绿山水画卷徐徐展开,'平陵树'与'华岳莲'一高一低,构图精绝。最是'扪天'二字奇警,将应制诗写出游仙意味,此等笔力,当属初唐应制诗中的逸品。"
—— 当代·葛晓音《唐诗流变论》

"子昂此作,骨气端翔,音情顿挫。虽为奉和应制,却无板滞之病。'紫烟''白云'之间,自见其超迈;'捧日''扪天'之际,独得其雄深。初唐气象,于此可见一斑。"
—— 现代·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