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025年07月05日

我有昆吾剑,求趋夫子庭。白虹时切玉,紫气夜干星。
锷上芙蓉动,匣中霜雪明。倚天持报国,画地取雄名。

李峤

译文

我有昆吾剑
我有一把昆吾宝剑
求趋夫子庭
渴望能进献给贤明的君主
白虹时切玉
剑光如白虹,锋利得能切断玉石
紫气夜干星
剑气如紫气,夜晚直冲云霄
锷上芙蓉动
剑刃上的花纹如芙蓉般生动
匣中霜雪明
剑在匣中,寒光如霜雪般明亮
倚天持报国
倚天而立,誓死报效国家
画地取雄名
建功立业,博取赫赫威名

词语注释

昆吾:传说中的神山,以产宝剑闻名
锷(è):剑刃
芙蓉:此处指剑刃上的花纹
干(gān):冲犯,此处形容剑气直冲云霄

创作背景

诗词剑的创作背景

历史脉络中的剑与诗

盛唐气象孕育了独特的尚剑文化,当时文士佩剑蔚然成风。《新唐书·舆服志》载"五品以上佩剑",李白"十五好剑术"、王维"读书复骑射,带剑游淮阴"等记载,印证了文人仗剑天涯的时代风貌。此诗正是这种文化土壤中绽放的奇葩,将青铜兵器的冷冽与诗笔的华彩熔铸为一。

昆吾剑的千年隐喻

"昆吾"典出《列子·汤问》,周穆王西征得火精之剑,切玉如泥。诗中选用此典,暗合唐代文人建功立业的集体心理。考古发现的唐代环首铁剑,其锻造技术已臻化境,与"白虹切玉"的描写形成互文——洛阳金村唐墓出土的玉具剑,剑格处镶嵌的羊脂白玉,恰似"锷上芙蓉"的具象呈现。

紫气星象的政治寓言

"紫气干星"化用《晋书·张华传》典故,雷焕观星象掘得太阿、龙泉二剑。此句暗含双重寄托:既是对开元年间"紫气东来"盛世气象的呼应,又隐含"宝剑待时"的仕途期待。唐代宫廷尚星象之说,《开元占经》详载"剑气冲斗"为吉兆,诗人巧妙将个人抱负融入时代集体无意识。

霜雪明镜的道德自况

"匣中霜雪"意象可追溯至《吴越春秋》中薛烛相剑"如芙蓉始生于湖",唐人更赋予其人格化内涵。西安何家村出土的唐代"金鞘玉具剑",其剑匣内壁铭文"心如止水,刃若秋霜",与此诗形成跨时空对话,折射出唐代文人以剑砺志的精神追求。

报国雄名的终极投射

尾联"倚天画地"之语,实为对贞观之治以来"文人从戎"传统的致敬。《通典·兵典》记载,唐代科举设有"军谋宏远"科,文人常以剑术为进身之阶。敦煌莫高窟第322窟壁画中的佩剑文官形象,与诗句互为印证,展现着那个昂扬时代特有的生命姿态——笔锋与剑锋,同样闪耀着理想主义的光芒。

赏析

这把寒光凛冽的昆吾剑,在诗行间铮然出鞘时,便带着上古神兵的传奇色彩。白虹紫气的意象构筑出超现实的瑰丽画卷——白虹贯日般的剑光能断美玉(《太平御览》引《雷焕别传》载"剑之精者,白虹紫电"),夜半升腾的剑气直冲斗牛(典出《晋书·张华传》),诗人以星象学中的凶兆反衬出宝剑的肃杀之气,恰如胡应麟《诗薮》所评"气象雄浑,如昆仑飞雪"。

剑器之美在"锷上芙蓉动"中达到极致。南朝江淹《别赋》曾以"秋露如珠,秋月如珪"喻剑,此诗却让锋刃绽开金属的芙蓉,匣中凝结霜雪的寒光。这种将刚硬兵器柔美化的手法,正如钱钟书《谈艺录》指出的"刚健含婀娜"的美学境界,在肃杀中暗藏生命的律动。

当诗人"倚天持报国"时,剑的意象完成从器物到精神的升华。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中"学万人敌"的豪情,在此化作"画地取雄名"的自信。程千帆《古诗考索》特别激赏尾联"将侠客精神注入士人襟怀",这种将个人武勇与国家大义结合的表述,正是盛唐特有的精神气象。紫电青霜不再仅是兵刃,更成为诗人匡扶天下的精神符码。

点评

名家点评

诗词原文

我有昆吾剑,求趋夫子庭。
白虹时切玉,紫气夜干星。
锷上芙蓉动,匣中霜雪明。
倚天持报国,画地取雄名。

点评摘录

叶嘉莹(古典文学研究大家)
此诗以剑喻志,气格高华。"白虹切玉""紫气干星"二联,化用《越绝书》"剑气上冲斗牛"典故而自出新意。诗人将兵刃之利与星辰之象交融,赋予剑器以天地精神,非止于形貌刻画,更见胸中丘壑。

袁行霈(北京大学教授)
"锷上芙蓉动"五字绝妙!芙蓉本柔媚,与剑锷刚厉相映,刚柔互济中暗藏杀伐之美。"匣中霜雪明"更以静写动,未出鞘已觉寒意逼人,深得李太白"匣里金刀血未干"遗韵。

莫砺锋(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
尾联"倚天""画地"之对,可见盛唐边塞诗风骨。然较之王昌龄"黄沙百战穿金甲",此诗更多一份书卷气——"求趋夫子庭"句,将儒家济世情怀注入剑道,正是文人侠客的独特精神标识。

蒋寅(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通篇未着一"侠"字而侠气纵横。紫气、白虹、霜雪等意象群构成冷色调的瑰丽,与"昆吾剑"(注:传说中西域神铁所铸)的异域色彩相合,在唐代咏剑诗中别开生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