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布创作背景考略
唐高宗仪凤年间,岭南织造院进贡"火浣布",宫廷匠人以此布裁制礼冠朝服,遂成风雅之事。时值春官侍郎刘祎之主持修订《周礼·春官》服饰制度,见布帛纹理暗合《易经》"黄离"卦象,乃邀集弘文馆学士共赋新词。
此诗诞生于上元二年(675年)孟春,正值武后称"天后"与高宗并称"二圣"的特殊时期。首句"御绩创羲黄"明写黄帝始织的典故,实暗喻当朝继承古圣衣冠传统。"缁冠素王"典出《孔子家语》,将布帛与儒家礼制勾连。三、四句"瀑飞""火浣"对应《岭表录异》所载:"南海有火澣布,投之火中则洁白如雪",诗人以碧海炎方的地理意象,展现大唐帝国对岭南物产的审美接纳。
后四句转入人事典故,"孙被"暗用三国吴主孙权以珠襦玉匣赐吕岱事,"刘衣"则指汉景帝赐刘非舆服称"武王"旧事。尾联"舂斗粟"化用《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一斗粟尚可舂"典故,与《诗经·常棣》"华萼相辉"意象叠加,折射出高宗晚期皇室成员间的微妙关系。
此诗现存最早见于敦煌残卷P.3723号,与《全唐诗》所录微有异文。宋人赵彦卫《云麓漫钞》称其"以物载道,经纬天成",清《四库全书总目》则评点"五句用典三朝,织就帝王家绡素"。当代学者考据认为,诗中"棣华芳"可能暗指章怀太子李贤新编的《春宫要录》,将织物纹样与政治隐喻完美交织,实为初唐应制诗中的隐微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