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立春日侍宴内殿出剪彩花应制

2025年07月05日

早闻年欲至,剪彩学芳辰。缀绿奇能似,裁红巧逼真。
花从箧里发,叶向手中春。不与时光竞,何名天上人。

李峤

译文

早闻年欲至,剪彩学芳辰。
早已听闻新年将至,剪裁彩绸仿效春日美景。
缀绿奇能似,裁红巧逼真。
点缀绿叶奇妙得宛如真物,剪裁红花精巧得栩栩如生。
花从箧里发,叶向手中春。
花朵从竹箱中绽放,叶片在手中焕发春意。
不与时光竞,何名天上人。
若不与时光争艳,怎能称作天上仙人。

词语注释

剪彩:古代立春习俗,剪裁彩绸或彩纸为花叶装饰。
箧(qiè):竹制的小箱子。
芳辰:美好的时节,此处指春日。
逼真:极其相似,如同真实的。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年)立春,宫廷内殿设宴庆贺新春。时值武后执政末期,宫廷诗风仍延续着南朝以来的绮丽传统。立春日剪彩为花乃唐代宫廷习俗,以人工巧艺模拟春色,既应节气,亦彰皇家富贵。

据《景龙文馆记》载,是日内宴群臣皆奉诏作应制诗。此诗以"剪彩花"为咏,开篇即以"早闻年欲至"点明节候,暗合《荆楚岁时记》"立春之日,悉剪彩为燕以戴之"的古俗。诗中"缀绿""裁红"二句,化用徐陵《咏织妇》"数蘂争发,杂花乱欲飞"的笔意,却以"奇能似""巧逼真"突出人工之妙。

"花从箧里发"一联尤见匠心,将静止的彩花写出生命律动,暗合《艺文类聚》所载隋炀帝"剪彩为花叶,缀于枝条"的宫廷旧事。尾联"不与时光竞"之语,表面咏彩花不随四季凋零,实则暗含对武周政权"夺造化之功"的微妙讽喻,此正应制诗中"颂美而存规"的典型笔法。

全诗在严守"五言六韵"应制体式的同时,以"手中春""天上人"等空灵意象化解铺陈之滞,恰如《唐诗别裁》所评:"应制而不板滞,此子昂(李峤)独擅。"

赏析

春日的宫廷宴席上,剪彩而成的花朵在烛光中摇曳生姿,诗人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虚实交织的华美画卷。"缀绿奇能似,裁红巧逼真"二句,以《文心雕龙》"夸饰有度,拟容取心"的笔法,将人工巧艺提升至与造化争奇之境。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评此联"以化工之笔写人工之妙",恰如唐代宫廷"铺锦列绣"(《唐朝名画录》)的审美追求。

"花从箧里发,叶向手中春"运用通感手法,令静态的剪纸瞬间获得生命张力。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盛赞此联:"以空间折叠时间,将女红之事写出宇宙生机"。剪刀下的红绿罗绮,不再是简单的手工艺品,而成为抗衡自然法则的象征——"不与时光竞"的永恒之花,暗合《淮南子》"圣人不与物化而物不能化"的哲学境界。

末句"何名天上人"以反问收束全篇,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解读为:"将人间巧匠比作谪仙,既是对宫廷匠人的礼赞,亦暗含对永恒春光的向往"。这种"人工即天工"的审美理想,正是盛唐时期"精微穿溟涬,飞动摧霹雳"(杜甫语)艺术精神的绝佳体现。剪纸的每一道折痕里,都藏着唐人对抗时光的浪漫宣言。

点评

此诗以剪彩花为题,尽显宫廷应制之雅致,而句句不离立春气象,可谓"裁云镂月,妙合天时"(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评语)。首联"早闻年欲至,剪彩学芳辰"落笔从容,将岁时更迭与人工巧思绾合,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赞其"以寻常节物发端,而皇家气度自见"。

中二联对仗精工处尤见匠心,"缀绿奇能似,裁红巧逼真"二句,清人纪昀批点曰:"'奇''巧'二字为全诗眼目,不独摹写物态入微,更暗藏造化之功与人力之巧的玄机"。至"花从箧里发,叶向手中春"一联,近代学者俞陛云在《诗境浅说》中激赏:"'发'字'春'字皆以死物作活语,使剪刀下的绸缎顿生灵韵,直追王摩诘'坐看青苔色,欲上人衣来'之化境"。

尾联"不与时光竞,何名天上人"最耐寻味,民国词学家陈匪石《旧时月色斋词谭》独标此联:"寻常应制多颂圣之辞,此诗却以反诘收束,既合仙家气象,又暗喻帝王超迈时空之威仪,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者"。全诗咏物而不滞于物,方东树《昭昧詹言》谓之"体物浏亮中自具隽永之致,六朝彩丽竞繁之后,独开唐音雅正之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