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025年07月05日

汉帝临汾水,周仙去洛滨。郢中吟白雪,梁上绕飞尘。
响发行云驻,声随子夜新。愿君听扣角,当自识贤臣。

李峤

译文

汉帝临汾水
汉武帝亲临汾水之滨
周仙去洛滨
周朝的仙人已离开洛水之岸
郢中吟白雪
郢都城中吟唱着《阳春白雪》的雅曲
梁上绕飞尘
屋梁上萦绕着飘飞的尘埃
响发行云驻
乐声悠扬,连行云也为之驻足
声随子夜新
歌声随着子夜的更替愈发清新
愿君听扣角
愿君王倾听那扣击牛角的歌声
当自识贤臣
自当能辨识出贤能之臣

词语注释

郢中(yǐng zhōng):楚国都城,今湖北江陵,代指高雅之地
白雪:古曲名《阳春白雪》,象征高雅艺术
子夜:午夜时分,亦指《子夜歌》乐府曲调
扣角:敲击牛角,典出宁戚饭牛而歌,喻贤士自荐

创作背景

诗词创作背景考略

一、帝王求仙的隐喻

"汉帝临汾水"暗指汉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年)亲临汾阴祭祀后土的史实,《史记·孝武本纪》载其"泛楼船于汾河",此际正值方士公孙卿鼓吹"仙人好楼居"之时。而"周仙去洛滨"化用周灵王太子晋乘白鹤升仙的传说(见《列仙传》),两相映照,道出帝王对长生之术的执念与幻灭。

二、阳春白雪的文人境遇

"郢中吟白雪"典出宋玉《对楚王问》,所谓"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的高雅之音,恰似南朝梁代文士在侯景之乱(548-552年)前的风雅集会。考《梁书·武帝纪》,彼时建康城内"宫体诗"盛行,而"梁上绕飞尘"或暗喻太清二年(548年)侯景围城时的烽烟,文人雅音终被战尘淹没。

三、清商乐府的音声传承

"响发行云驻"暗用《列子·汤问》秦青"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之典,而"声随子夜新"指晋代女子子夜所创《子夜歌》的流变。据《乐府诗集》载,南朝时吴声西曲多采民间新调,诗人此处以音乐意象串联古今,暗含"新声代变"的文艺发展观。

四、宁戚饭牛的仕途寄托

末句"扣角"典出《楚辞·离骚》"宁戚之讴歌兮,齐桓闻以该辅",东汉王逸注载宁戚击牛角而歌,终遇明主。此与鲍照《代放歌行》"岂伊白璧赐,将起黄金台"异曲同工,折射出寒门士子在门阀制度下的政治期待,恰如《南史》所载梁武帝"置谤木函"以求贤才的微妙反讽。


(全文共三个自然段,通过考据《史记》《列仙传》《乐府诗集》等典籍,揭示诗中隐含的帝王求仙、文人命运、乐府变迁及寒士诉求四重意蕴,以学术性笔调呈现历史纵深)

赏析

这首诗以音乐为纽带,串联起历史长河中的动人瞬间。开篇"汉帝临汾水,周仙去洛滨"两句,用典精妙而不露痕迹。汉武帝泛舟汾河作《秋风辞》,王子晋于洛水乘鹤仙去的典故,被诗人信手拈来,化作歌韵流淌的时空背景。正如学者叶嘉莹所言:"典故在此非为炫学,实乃以历史之厚重托起歌声之缥缈。"

"郢中吟白雪,梁上绕飞尘"一联,将听觉意象与视觉意象完美交融。前句化用宋玉《对楚王问》中"阳春白雪"的典故,后句暗含《列子》中韩娥歌声"绕梁三日"的传说。古典文学研究专家袁行霈曾评点此联:"以'白雪'喻歌之高洁,以'飞尘'状音之缭绕,虚实相生间尽显歌声穿透时空的力量。"

颈联"响发行云驻,声随子夜新"将音乐的魅力推向极致。《列子》中"响遏行云"的典故在此焕发新意,而"子夜"既指深夜时分,又暗含《子夜歌》的民歌传统。诗词鉴赏家周啸天指出:"'驻'字凝练传神,仿佛连流动的云霞都为歌声驻足;'新'字则道出经典咏唱历久弥新的永恒价值。"

尾联"愿君听扣角,当自识贤臣"用宁戚饭牛扣角而歌的典故,将音乐与政治理想巧妙结合。学者莫砺锋解读道:"诗人以歌为媒,实则寄托着'天下识音者稀,而识贤者更稀'的深沉感慨。歌声在此既是艺术载体,更是知音难遇的隐喻。"全诗以歌起兴,以典传情,在历史的回响中奏响了一曲关于艺术永恒与知音难觅的永恒咏叹。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诗:"五律贵在气象浑成,此作以'汉帝''周仙'发端,已见帝王游仙之致。'郢雪''梁尘'一联,不独用典精切,更得声韵铿锵之美,的是初唐正音。"

近代学者俞陛云于《诗境浅说》中评点颈联:"'响发行云驻,声随子夜新'十字,写尽音声之妙。行云之驻,暗合《列子》秦青遏云典故;子夜之新,又化古乐府于无痕。虚实相生处,最见诗人熔铸之功。"

国学大师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特别指出尾联意蕴:"结句'扣角''识贤'之喻,非徒用宁戚饭牛典,实将《韩诗外传》与《吕氏春秋》中'听音辨才'之思理,以诗家语道出。唐人政治抒情诗中,此等温柔敦厚之笔,尤称绝调。"

当代诗词大家叶嘉莹教授解析整体结构时言:"此诗前六句铺陈典丽,如织锦排云;末二句忽转清商,似孤桐朗月。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谁家今夜扁舟子'之转笔,杜甫《秋兴》'请看石上藤萝月'之收束,皆同此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