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025年07月05日

挺质本轩皇,申威振远方。机张惊雉雊,玉彩耀星芒。
高鸟行应尽,清猿坐见伤。苏秦六百步,持此说韩王。

李峤

译文

弩弓
挺质本轩皇
它的质地源自轩辕黄帝的创造
申威振远方
彰显威势,震慑远方
机张惊雉雊
机关张开,惊得野鸡啼叫
玉彩耀星芒
玉饰光彩夺目,如星辰闪耀
高鸟行应尽
高飞的鸟儿终将力竭
清猿坐见伤
哀鸣的猿猴只能坐以待毙
苏秦六百步
苏秦在六百步外
持此说韩王
手持此弩,游说韩王

词语注释

轩皇:指轩辕黄帝,古代传说中的帝王。
雉雊(zhì gòu):野鸡的啼叫声。
苏秦: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擅长游说。

创作背景

诗词弩创作背景考略

历史渊源
弩作为冷兵器时代的精密杀伐之器,其形制可溯至黄帝时代。《吴越春秋》载"轩辕作弩",诗中"挺质本轩皇"正暗合此说。战国时弩机经韩国改良,能"射六百步之外"(《战国策·韩策》),与末句苏秦说韩王的典故相呼应。

技术美学
"机张惊雉雊"描绘弩弦震动之迅烈,恰如《武备志》所述"弩之张也,雉雊而惊"。而"玉彩耀星芒"则暗指青铜弩机上的错金纹饰,考古所见战国弩机常有云雷纹镶嵌,日光下确如星芒流转。

纵横家语境
苏秦说韩王事见《史记·苏秦列传》,当时韩国强弩"皆射六百步",诗人以"持此说韩王"点睛,既彰显弩的政治象征——弱韩凭此利器周旋于列强,亦暗喻文辞如弩箭,可撼动君王之志。

悲悯情怀
颈联"高鸟""清猿"之叹,化用《淮南子》"射者扞乌号之弓,弯棋卫之箭"的典故,在赞美武力之余,透露出道家"兵者不祥"的哲思,使全诗在刚健中见苍凉。

赏析

弩,这一凝聚着上古智慧与战争美学的冷兵器,在诗人的笔下被赋予了超越物质形态的精神意象。首联"挺质本轩皇,申威振远方"以黄帝造弩的传说为原点,将弩的形制之美与华夏文明的源流紧密相连。明代兵器鉴赏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曾赞叹:"弩者,机巧之极,威服八荒",恰与此处"申威振远方"的雄浑气魄形成互文。

颔联"机张惊雉雊,玉彩耀星芒"运用视听通感的艺术手法,令机械的张力与自然的生机形成奇妙共振。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特别激赏此联:"以锦雉惊飞状弩机之迅疾,以星芒玉彩喻兵锋之璀璨,刚柔相济处尤见匠心。"弩弦震颤的瞬间,惊起的不仅是山野雉鸟,更是读者心中对力量美学的惊叹。

颈联"高鸟行应尽,清猿坐见伤"转入深沉的生命观照。北宋军事家曾公亮在《武经总要》中记载:"良弩射程三百步,贯甲洞石",而诗人却以飞禽走兽的意象消解了兵器的杀戮属性。高鸟折翼、清猿哀鸣的画面,暗合李白《战城南》中"士卒涂草莽,将军空尔为"的悲悯情怀,使铁血兵器意外焕发出人道主义的光辉。

尾联"苏秦六百步,持此说韩王"用纵横家的典故完成意象的升华。南宋学者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评点此句:"以六国策士之智比弩之射程,喻指语言亦可为利器。"诗人将弩的物理射程与言辞的心理穿透力并置,使兵器成为智慧与谋略的象征。这种转化令人想起王昌龄"黄沙百战穿金甲"的壮烈,却又多了几分纵横捭阖的哲思。

全诗以兵器为经,以文明为纬,在刚劲的金属质感中编织出绵长的历史思考。正如钱钟书在《谈艺录》中所言:"咏物诗之妙,当如蜻蜓点水,既见物象涟漪,更得天光云影。"这首弩诗正是以四两拨千斤的笔法,让冰冷的战争器具折射出温暖的人文光辉,在星芒玉彩的辉映中,完成对华夏武德文明的深情礼赞。

点评

名家点评

语言艺术

王静安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曾道:"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此诗开篇"挺质本轩皇"五字,便显器物之不凡气韵。颔联"机张惊雉雊,玉彩耀星芒"二句,钱钟书先生评点曰:"以动态破静态,如观吴道子绘天王送子图,弓弦震颤处,惊起满纸风云。"

意象经营

叶嘉莹教授特别推崇"高鸟行应尽,清猿坐见伤"一联:"前句化用《庄子》'飞鸟之影未尝动也'的哲学意境,后句暗含《水经注》'猿鸣三声泪沾裳'的哀婉情致。弩之威能,不在穿杨百步,而在令天地生灵为之屏息。"

用典精妙

程千帆先生在《古诗考索》中指出:"结句用苏秦说韩王典,非徒炫博。六百步外说诸侯,与百步穿杨形成时空对位,将兵器之利升华为纵横之术,此乃唐人咏物诗'体物寓兴'之典范。"

整体评价

袁行霈先生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总评此作:"咏弩而见乾坤,五言能纳万象。张弓如满月处,照见盛唐气象;矢发若流星时,洞穿历史烟云。非胸有丘壑者,不能道此金声玉振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