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025年07月05日

汉室鸿儒盛,邹堂大义明。五千道德阐,三百礼仪成。
青紫方拾芥,黄金徒满籝.谁知怀逸辩,重席冠群英。

李峤

译文

汉室鸿儒盛
汉代儒学大家辈出,学术繁荣昌盛
邹堂大义明
孟子讲堂弘扬仁义之道,思想光辉照耀
五千道德阐
五千字的《道德经》阐发深邃哲理
三百礼仪成
三百篇的《仪礼》规范了周代礼制体系
青紫方拾芥
高官显爵如同拾取草芥般容易(喻仕途顺遂)
黄金徒满籝
满箱黄金不过是徒然堆积(喻轻视物质财富)
谁知怀逸辩
谁人知晓胸藏超逸的辩才
重席冠群英
在论辩席上力压群雄,独冠众贤

词语注释

邹堂:孟子讲堂。邹为孟子故乡,代指孟子
青紫:古代高官印绶颜色,借指显贵官职(qīng zǐ)
拾芥:捡拾草芥,比喻轻而易举(shí jiè)
籝:竹制箱笼,泛指容器(yíng)
逸辩:超群的辩才(yì biàn)
重席:多层坐垫,指学术论辩的尊位(chóng xí)

创作背景

诗词创作背景考略

历史语境

此诗当为盛赞汉代经学昌明之作,考其意象用典,尤以"邹堂大义"、"三百礼仪"等语,可溯至西汉武帝时期。建元五年(前136年)置五经博士,公孙弘请为博士置弟子员,经学自此蔚为大宗。《汉书·儒林传》载:"自此以来,公卿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学之士",恰合"汉室鸿儒盛"之咏。

典章溯源

"五千道德"显指老子《道德经》,暗合《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三百礼仪"则化用《礼记·中庸》"礼仪三百,威仪三千",折射汉代"以礼为固"的治国方略。班固《两都赋》云"盖六经所不能谈,前圣靡得言焉",与此诗崇经重道之旨相映成趣。

士林风骨

"青紫拾芥"典出《汉书·夏侯胜传》"经术苟明,取青紫如俯拾地芥",讽喻当时经学成为晋身之阶;而"黄金满籝"反用《汉书·韦贤传》"遗子黄金满籝,不如一经",暗讽汲汲营营之辈。末句"重席冠群英"暗藏《后汉书·戴凭传》"解经不穷戴侍中"的典故,以经学大家坐重席讲经之事,喻指真儒当以学问服人。

诗艺探微

全诗以四联八句浓缩汉代经学盛况,前二联铺陈典章制度之盛,后二联转笔揭示士林真伪之辨。对仗处尤见匠心,"五千"对"三百","青紫"对"黄金",数字与色彩的虚实相生间,自见诗人对"怀逸辩"真学者的追慕。此等笔法,颇得班固《白虎通德论》"经纬阴阳,斟酌古今"之三昧。

赏析

这首《经》以精炼的笔触勾勒出汉代经学昌盛的图景,通过多重意象的并置与对比,展现了儒家文化传承中"道"与"器"的深刻辩证关系。

"汉室鸿儒盛,邹堂大义明"开篇即以宏阔的时空意象定调。邹衍讲堂的典故(《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被赋予新的象征意义,喻指经学传播的庄严场景。学者叶嘉莹曾指出:"'大义明'三字凝练如刻,将汉代今文经学追求微言大义的特质具象化为光明的视觉意象"。青紫(官服)、黄金的物象与"拾芥"(《汉书·夏侯胜传》典)的轻巧形成张力,钱钟书在《谈艺录》中评此"以富贵尘芥反衬精神追求,得庄子'道在瓦砾'之妙"。

诗中暗藏两条情感脉络:表层是对经学鼎盛的礼赞,"五千道德阐,三百礼仪成"化用《老子》"五千言"与《诗经》"三百篇",王运熙在《汉魏六朝诗选》中盛赞其"以数词构建文化坐标系";深层则涌动著知识分子的精神自省,"谁知"二字突然转折,正如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所言:"从庙堂集体叙事陡然切入个体生命体验,形成史诗性与抒情性的复调"。

结句"重席冠群英"暗用戴凭夺席典故(《后汉书·儒林传》),马茂元《唐诗选》特别激赏这个细节:"'冠'字如画龙点睛,使静态的经学场景突然跃动为知识竞技的生动画面"。这种对知识权威的重新定义,恰如宇文所安在《中国传统诗歌与诗学》中的解读:"诗人将文化传承从制度性崇拜还原为个体智慧的较量"。

全诗在十二句中完成从文化礼赞到精神追问的升华,程千帆《古诗考索》认为此诗"以经学为镜,照见知识分子在道统与政统之间的永恒徘徊",这种复杂情感通过"徒满籝"的叹息与"冠群英"的昂扬形成情感的闭环,展现出盛唐诗人特有的文化自信与自省意识。

点评

名家点评

此诗以精炼之笔勾勒汉代儒学盛况,钱仲联先生曾评:"'汉室鸿儒盛'一句开宗明义,如黄钟大吕,振起全篇。'邹堂'用典不着痕迹,暗合孟子邹人身份,见儒学道统之承继。"颔联"五千道德阐,三百礼仪成"尤为学者称道,程千帆先生谓之:"以《道德经》五千言对《诗经》三百篇,数字工巧中见文化精髓,儒家与道家在此达成奇妙平衡。"

颈联"青紫方拾芥,黄金徒满籝"运用对比手法,袁行霈先生点出其深意:"'拾芥'喻取功名如拾草芥,与'满籝'之金玉堆积形成精神与物质的强烈对照,暗讽时人重利轻义。"尾联"谁知怀逸辩,重席冠群英"更得叶嘉莹先生激赏:"结句如孤峰突起,'怀逸辩'三字活画真儒风骨,'重席'典故出自《后汉书·戴凭传》,非饱学之士不能道此。"

全诗对仗精严而气韵流动,朱东润先生总评云:"此作熔经铸史,五十六字间包举儒学兴衰,得杜工部《咏怀古迹》之遗响。尤可贵者,能在颂赞中暗藏批判锋芒,所谓'温柔敦厚,诗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