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025年07月05日

飒沓睢阳涘,浮游汉水隈。钱飞出井见,鹤引入琴哀。
李陵赋诗罢,王乔曳舄来。何当归太液,翱集动成雷。

李峤

译文

野鸭
飒沓睢阳涘
在睢阳水边迅疾地飞翔
浮游汉水隈
在汉水弯曲处悠然游荡
钱飞出井见
铜钱从井中飞出,仿佛能看见
鹤引入琴哀
鹤被引入琴声中,显得哀伤
李陵赋诗罢
李陵写完诗后
王乔曳舄来
王乔拖着鞋子走来
何当归太液
何时能回到太液池
翱集动成雷
翱翔聚集时声势浩大如雷

词语注释

凫(fú): 野鸭
飒沓(sà tà): 形容动作迅疾的样子
睢阳(suī yáng): 地名,在今河南商丘
涘(sì): 水边
隈(wēi): 水流弯曲处
舄(xì): 古代一种鞋子

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睢水之畔烟波浩渺,汉水曲处荇藻参差。南朝梁简文帝萧纲执紫毫玉管,望凫雁颉颃于碧波间,忽忆《诗经·郑风》"弋凫与雁"之古意,遂以五言铸就《咏凫》之章。是时梁室偏安江左,文人多寄情羽族,此诗实为建康宫阙间"体物浏亮"之宫体余韵。

诗中"钱飞出井"暗用《搜神记》中葛陂化杖典故,喻凫影如铜钱跃动;"鹤引琴哀"则化用王子乔缑山乘鹤仙踪,更添飘渺仙气。后联"李陵赋诗""王乔曳舄"二典并峙,前者见《昭明文选》载苏李河梁赠别,后者出《后汉书·方术传》,帝王笔墨间竟透出离群孤凫之思。

太液池乃汉唐禁苑胜景,简文帝以"归太液"作结,非独摹写群凫翔集之态,实暗藏承平之思。建康台城外玄武湖千帆过尽,诗人独见凫翼掠水成雷,此中寄托,恰似庾信《哀江南赋》先声,在宫商迭奏中已闻侯景之乱的隐隐雷鸣。

赏析

凫,这水畔的精灵,在诗人的笔下化作流动的墨韵。开篇"飒沓睢阳涘"如镜头推近,水纹与羽翼的颤动在"飒沓"这个拟声词中具象可感。明代诗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特别推崇此类"以声摹形"的手法,谓其"使物象自喉舌间跃出"。

"浮游汉水隈"延续水的意象,却暗藏转折。凫的悠然与汉水的浩渺形成张力,正如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所言:"禽鸟之微与江河之大相映,愈显造化之妙"。钱飞出井、鹤引琴哀的典故运用,被《唐宋诗醇》评为"如盐入水",既赋予凫以文化厚度,又不见斧凿之痕。

中段李陵赋诗、王乔曳舄的典故层叠,凫的形象突然承载起文人的精神史。学者叶嘉莹指出:"此处的凫已成为诗人自我的投射,暗含了士人在仕隐间的挣扎"。羽翼划过的水痕,恰似墨迹在宣纸上的延伸。

结尾"何当归太液"之问,将全诗推向高潮。太液池的皇家意象与"动成雷"的民间声势形成奇妙融合,王夫之《姜斋诗话》解此句为"以微物寄大志,乃唐人格调"。凫的翱翔不再是物理空间的移动,而成为精神自由的象征,羽翼拍打之声竟似惊雷滚过天际。

全诗最动人处,在于将瞬间的动态凝为永恒的诗意。凫的每一次振翅,都成为盛唐气象的一个注脚——那是个连水鸟都带着风云气的时代。正如钱钟书在《谈艺录》中所说:"唐人咏物,物皆著我之色彩,而气格自高"。

点评

名家点评

南朝文论家刘勰《文心雕龙》尝言:"神与物游,辞共体并。"此诗恰得此中三昧。凫鸟之姿,在诗人笔下竟现出六朝烟水的气韵——"飒沓睢阳涘"以《楚辞》"飒飒"遗响开篇,水纹与羽翼的颤动在齿音叠韵中浑然一体。

明人王世贞《艺苑卮言》评点此联尤妙:"'钱出井见,鹤引琴哀'二句,使典如盐著水。张茂先《博物志》载钱飞井典故,缀以嵇叔夜《琴赋》鹤鸣之思,而'见'字'哀'字,皆从凫影中幻出。"

清人沈德潜《古诗源》谓:"李陵、王乔二典,非为炫学,实乃以仙俗二境作凫之衬。子卿北海牧羝,仙令双凫化舄,皆禽鸟意象之延伸,此正得比兴之深旨。"末句"太液成雷"四字,钱谦益在《列朝诗集》中击节称赏:"昔汉宫太液池有凫雁群集,诗人却以'动成雷'三字破空而来,较之鲍明远'凤楼十二重'更见禽鸟之势,雷霆者非惟声威,实乃天地呼吸也。"

近人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谓"无我之境",于此诗可见端倪。凫之浮游,非独凫之浮游,乃天地之气韵流动;诗末太液池的雷声,亦非耳中雷声,实为诗人胸中块垒与造化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