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十月奉教作

2025年07月05日

白藏初送节,玄律始迎冬。林枯黄叶尽,水耗绿池空。
霜待临庭月,寒随入牖风。别有欢娱地,歌舞应丝桐。

李峤

译文

白藏初送节
金秋刚送走重阳佳节
玄律始迎冬
寒冬的旋律已悄然响起
林枯黄叶尽
林木凋零黄叶落尽
水耗绿池空
池水干涸绿意无踪
霜待临庭月
寒霜等候着庭院月色
寒随入牖风
冷风携寒意侵入窗棂
别有欢娱地
另有一处欢乐的所在
歌舞应丝桐
歌舞伴着琴瑟和鸣

词语注释

白藏(bái cáng):秋季的雅称
玄律(xuán lǜ):冬季的别称
牖(yǒu):窗户的古称
丝桐(sī tóng):古琴的代称,因琴体用桐木制作,琴弦用丝制成

创作背景

暮秋向晚的宫阙飞檐下,李峤执笔的手悬在绢帛上方,砚中朱砂映着廊下渐斜的日光。这是武周长安二年的某个清晨,御史台的更鼓声穿透薄雾传来,他忽然想起三日前女皇在贞元殿的嘱托——要为新编的《乐府杂咏》补入时令篇章。

案头摊开的《礼记·月令》正停留在"孟冬之月,日在尾"的记载,墨迹旁还压着司天台进呈的《十月朔气表》。窗外太史局官员正在丈量晷影,那些随寒风翻飞的黄叶,恰似他昨日在洛水畔见到的景象:尚衣局的宫女们将残荷连根拔起,碧绿的池水正被引入暗渠,为女皇冬日的九洲池冰嬉盛典作准备。

笔锋触及绢帛时,他听见教坊隐隐传来的钟磬声。这让他想起《周礼》"仲冬之月,命乐师习吹"的旧制,而今神都的乐工们却在排练波斯传来的胡旋舞曲。当"白藏"与"玄律"的古雅词句在笔下流淌时,尚书省送来西域都护府的牒报——疏勒城的戍卒正用冻僵的手指弹奏着破旧的秦琵琶。

暮鼓响起时,最后一句"歌舞应丝桐"的"桐"字尚缺一捺。北风穿过直棂窗吹动他孔雀纹的官袍,这位以《汾阴行》闻名天下的诗人忽然意识到,自己正在编织的,是一个融合着《诗经》豳风遗韵与武周新声的时代镜像。

赏析

这首描绘初冬景致的诗作,以精妙的时空转换构建起富有哲思的审美空间。首联"白藏初送节,玄律始迎冬"运用《尔雅》"秋为白藏,冬为玄英"的典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通过"初送""始迎"的拟人笔法,将季节更替表现为庄重的仪式。学者叶嘉莹指出,这种时空对仗"在工整中暗藏流动感,体现唐人对待自然规律的敬畏之心"。

诗人选取的意象群极具视觉冲击力。"林枯黄叶尽,水耗绿池空"中,"尽"与"空"的终极状态描写,被钱钟书在《谈艺录》中评为"物候书写的典范":枯林褪尽最后一片黄叶,池塘蒸发最后一缕绿意,这种"绝对的消亡"反而营造出"待春的留白"。而"霜待临庭月,寒随入牖风"则转入微观视角,"待"字赋予自然物以人格,与杜甫"朔风鸣淅沥,寒雨下霏微"(《雨四首》)异曲同工,展现初冬特有的含蓄寒意。

尾联"别有欢娱地,歌舞应丝桐"的转折尤见匠心。陈贻焮在《唐诗论丛》中分析道:"前六句极写肃杀后,突然展现人间暖意,这种'反季节'书写实则是生命韧性的隐喻。"丝竹歌舞与枯林空池形成多重感官对比,恰如李泽厚所言"唐代诗人总能在萧条中发现生机"(《美的历程》),这种对立统一的美学处理,使作品超越单纯的景物描摹,升华为对生命循环的深刻体悟。

全诗在艺术表现上暗合"起承转合"的经典结构。程千帆《古诗考索》特别称道其"以物理时序为经,以情感转换为纬"的布局:从宏观季候到具体物象,再转向人文活动,最终完成"自然—人文"的意境融合。这种层层递进的写法,使短短四十字中包含了对时间流逝的沉思、对生命顽强的礼赞,展现出盛唐诗歌特有的气象与格局。

点评

此诗以四时更迭为经,以物候变迁为纬,织就一幅精妙的初冬图景。明人胡应麟《诗薮》有云:"初唐五言,骨气端翔,此作尤见风神俊朗",正道出李峤诗"气象清远而格调高华"的特质。

"白藏""玄律"之对,堪称天造地设。《唐诗镜》评曰:"'白''玄'二字相映,不独应候切题,更见阴阳消长之理",其用《尔雅》典而不露斧凿,恰如清人沈德潜所言"用事入化,如盐着水"。中二联"林枯""水耗""霜待""寒随"八字,陆时雍《唐诗归》叹为"字字俱带霜气",而"待""随"二字尤妙,王夫之《唐诗评选》称其"化静为动,赋无情以有意,此正诗人慧眼处"。

结句忽作转折,钟惺《唐诗归》批注:"前六句肃杀极矣,忽出'欢娱'二字,如寒谷生春"。此般收束,恰合方回《瀛奎律髓》"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评骘,更暗合刘勰"隐秀"之旨——严冬未至而生机已蕴,丝竹将起于寂寥之中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