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秋向晚的宫阙飞檐下,李峤执笔的手悬在绢帛上方,砚中朱砂映着廊下渐斜的日光。这是武周长安二年的某个清晨,御史台的更鼓声穿透薄雾传来,他忽然想起三日前女皇在贞元殿的嘱托——要为新编的《乐府杂咏》补入时令篇章。
案头摊开的《礼记·月令》正停留在"孟冬之月,日在尾"的记载,墨迹旁还压着司天台进呈的《十月朔气表》。窗外太史局官员正在丈量晷影,那些随寒风翻飞的黄叶,恰似他昨日在洛水畔见到的景象:尚衣局的宫女们将残荷连根拔起,碧绿的池水正被引入暗渠,为女皇冬日的九洲池冰嬉盛典作准备。
笔锋触及绢帛时,他听见教坊隐隐传来的钟磬声。这让他想起《周礼》"仲冬之月,命乐师习吹"的旧制,而今神都的乐工们却在排练波斯传来的胡旋舞曲。当"白藏"与"玄律"的古雅词句在笔下流淌时,尚书省送来西域都护府的牒报——疏勒城的戍卒正用冻僵的手指弹奏着破旧的秦琵琶。
暮鼓响起时,最后一句"歌舞应丝桐"的"桐"字尚缺一捺。北风穿过直棂窗吹动他孔雀纹的官袍,这位以《汾阴行》闻名天下的诗人忽然意识到,自己正在编织的,是一个融合着《诗经》豳风遗韵与武周新声的时代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