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幸韦嗣立山庄侍宴应制

2025年07月05日

南洛师臣契,东岩王佐居。幽情遗绂冕,宸眷属樵渔。
制下峒山跸,恩回灞水舆。松门驻旌盖,薜幄引簪裾。
石磴平黄陆,烟楼半紫虚。云霞仙路近,琴酒俗尘疏。
乔木千龄外,悬泉百丈馀。崖深经炼药,穴古旧藏书。
树宿抟风鸟,池潜纵壑鱼。宁知天子贵,尚忆武侯庐。

李峤

译文

奉和幸韦嗣立山庄侍宴应制
应制诗:随驾至韦嗣立山庄侍宴
南洛师臣契,东岩王佐居
南洛之地,君臣相契;东岩之上,王佐隐居
幽情遗绂冕,宸眷属樵渔
抛却官场俗务,心怀幽情;天子恩宠,偏爱山野渔樵
制下峒山跸,恩回灞水舆
圣驾降临峒山,恩泽如灞水般绵延
松门驻旌盖,薜幄引簪裾
松木门前停驻华盖,薜荔帐中迎来贵客
石磴平黄陆,烟楼半紫虚
石阶平整如黄陆大地,楼阁隐现于紫烟之中
云霞仙路近,琴酒俗尘疏
云霞缭绕似近仙路,琴酒相伴远离尘嚣
乔木千龄外,悬泉百丈馀
古树参天已逾千载,飞瀑悬空百丈有余
崖深经炼药,穴古旧藏书
深崖曾炼长生药,古穴原藏万卷书
树宿抟风鸟,池潜纵壑鱼
林间栖宿御风鸟,池中游弋纵壑鱼
宁知天子贵,尚忆武侯庐
谁知天子尊贵处,犹忆武侯草堂时

词语注释

绂冕(fú miǎn):古代官员的礼服礼帽,代指官位
宸眷(chén juàn):帝王的恩宠
峒山(dòng shān):山名,此处指韦嗣立山庄所在
跸(bì):帝王车驾
薜幄(bì wò):用薜荔编织的帐幕
簪裾(zān jū):显贵者的服饰,代指达官贵人
黄陆:指平坦的大地
紫虚:天空的别称
抟风鸟(tuán fēng niǎo):乘风而飞的鸟,典出《庄子》
纵壑鱼(zòng hè yú):在深壑中自由游动的鱼

创作背景

诗词奉和幸韦嗣立山庄侍宴应制创作背景

唐中宗景龙三年(709年)春,鸾台侍郎韦嗣立获赐骊山别业,帝亲题"逍遥谷"匾额。是年四月,中宗携百官幸韦氏山庄,仿柏梁体联句赋诗,侍宴诸臣皆奉和应制。时张说任工部侍郎,随驾游赏,见"烟楼半紫虚"之景,闻"琴酒俗尘疏"之雅,遂以王佐之才运锦绣之笔。

山庄背倚终南,前临灞水,松门薜幄间可见"悬泉百丈馀"的飞瀑奇观。中宗命撤除禁卫仪仗("制下峒山跸"),特许群臣徜徉林泉。此际正值韦氏一族极盛之时,嗣立兄承庆刚拜相,然张说结句"宁知天子贵,尚忆武侯庐"暗含规讽——以诸葛亮茅庐之典,劝诫韦氏勿忘君臣本分。

这场融合了山水玄趣与政治隐喻的侍宴,实为初唐宫廷文学典型场景。玄宗开元年间编《景龙文馆记》详载其事,宋之问、沈佺期等皆有同题之作,而张说此篇尤以"云霞仙路近"的空灵与"穴古旧藏书"的厚重,成就了应制诗中的清绝之调。

赏析

在这首应制诗中,诗人以隐逸与庙堂的双重视角,构建了一个融合自然灵性与人文理想的诗意空间。开篇"南洛师臣契,东岩王佐居"即以地理意象暗含政治隐喻,洛阳之南与岩穴之东的对应,恰如《唐诗镜》所评:"将朝堂勋业与林泉志趣并置,显君臣相得之妙"。

"幽情遗绂冕"至"薜幄引簪裾"四句,通过"绂冕"与"樵渔"的意象对比,形成强烈的视觉张力。明代唐汝询《唐诗解》特别指出:"'宸眷属樵渔'五字,将帝王垂青野逸之态写得风流蕴藉",而"松门旌盖"与"薜幄簪裾"的并置,则创造了《唐诗归》所称的"仙班入山林的奇特意境"。

中段写景尤见匠心,"石磴平黄陆,烟楼半紫虚"二句,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盛赞其"虚实相生之法":"黄陆为实,紫虚作幻,烟楼半悬天地间,恰是盛唐气象的视觉呈现"。而"云霞近仙路,琴酒远尘俗"的意境,恰如《而庵说唐诗》所析:"以物质距离写精神超迈,近者愈近,远者愈远,得庄子心斋坐忘之趣"。

末段"乔木千龄"至"纵壑鱼"连用四个工对,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评为:"炼药藏书见道家风骨,抟风纵壑具庄子逍遥"。特别是"树宿抟风鸟"化用《庄子·逍遥游》典故,周振甫在《诗词例话》中指出:"以大鹏意象暗喻韦嗣立虽居山林而怀济世之志"。

结句"宁知天子贵,尚忆武侯庐"最为警策,《唐宋诗举要》引高步瀛评语:"以诸葛草庐作结,既颂韦氏才具,又暗含君臣鱼水之喻,使全篇在隐逸主题中仍见庙堂关怀"。这种双重性的情感表达,正是应制诗中的上乘境界。

点评

名家点评

施蛰存《唐诗百话》评:
此诗以"山庄侍宴"为题,却跳出应制诗常套,如"幽情遗绂冕"句,将韦嗣立比作弃官归隐的留侯,而"宸眷属樵渔"五字尤妙,既颂圣主眷顾之隆,又暗赞主人有岩穴之志。苏颋炼字如"平黄陆""半紫虚",使山色与天光在虚实间流转,非大手笔不能为。

沈德潜《唐诗别裁》批语:
"云霞"二句最得应制体要,既写仙家气象,又见君臣同乐。末联忽作转语,"宁知""尚忆"四字,将天子降尊与贤臣高致绾合无痕,较之寻常颂圣之作,格调自高。

钱钟书《谈艺录》论:
"石磴平黄陆"五字可作画观,暗用《山海经》"轩辕之丘,其下平黄陆"典,使山径有上古气象。苏颋善以金玉之笔写林泉之致,此诗中"悬泉""炼药""藏书"诸意象,皆见六朝山水赋遗韵。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析:
全诗以空间转换构建诗意:自"峒山跸"至"紫虚"楼,再至"千龄木""百丈泉",视线由远及近复推向渺远。结句"武侯庐"之喻,既合韦氏宰相身份,又以"尚忆"二字收束全篇,使应制诗顿生历史纵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