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的长安城,朱雀大街的槐花簌簌落在青石板上,恰如那场注定飘散的筵席。张九龄执笔写就此诗时,开元盛世的月光正浸染着尚书省的窗棂。这位以"海上生明月"名动天下的诗人,此刻在秘书省校书郎任上,为即将赴任沧州主簿的崔姓同僚斟满一尊桂花酿。
史载开元初年,朝廷常选青年才俊充任地方佐官。沧州地处河北道,彼时虽无安史之乱的烽烟,但已是"边海苍茫"的僻远之地。诗中"紫陌""青门"的鲜丽对仗,暗合唐代官员清晨列队入大明宫丹凤门的朝仪制度;而"幽兰下调词"的典故,则源自《楚辞》"结幽兰而延伫",喻示着才士外放时的孤高心境。
当鎏金酒觥映出殿角残月,张九龄想起去年上元夜与崔主簿共拟诏书的情形。那时中书省的烛花爆出并蒂之形,而今案头奏牒却要换成沧州的盐铁簿册。诗人以"芳桂"对"幽兰"的匠心,恰似盛唐文人特有的优雅——即便在仕途辗转的惆怅里,仍保持着清贵的精神姿态。那轮将照耀渤海郡的明月,终将成为帝国文官系统里,无数流转官员共同仰望的相思信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