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送崔主簿赴沧州

2025年07月05日

紫陌追随日,青门相见时。宦游从此去,离别几年期。
芳桂尊中酒,幽兰下调词。他乡有明月,千里照相思。

李峤

译文

紫陌追随日
在繁华的京城道路上追随你的日子
青门相见时
在青门相见的那一刻
宦游从此去
你从此踏上仕途远行
离别几年期
这一别不知要多少年才能重逢
芳桂尊中酒
酒杯中盛满芳香的桂花酒
幽兰下调词
在幽兰的芬芳下吟唱离别的词曲
他乡有明月
他乡的明月
千里照相思
照耀着千里之外的相思之情

词语注释

紫陌:指京城繁华的道路。紫,象征富贵;陌,道路。
青门:汉代长安城东南门,因其色青,故称青门。后泛指京城城门。
宦游:外出求官或做官。
芳桂:芳香的桂花,常用来形容美酒。
幽兰:幽香的兰花,象征高洁。

创作背景

暮春的长安城,朱雀大街的槐花簌簌落在青石板上,恰如那场注定飘散的筵席。张九龄执笔写就此诗时,开元盛世的月光正浸染着尚书省的窗棂。这位以"海上生明月"名动天下的诗人,此刻在秘书省校书郎任上,为即将赴任沧州主簿的崔姓同僚斟满一尊桂花酿。

史载开元初年,朝廷常选青年才俊充任地方佐官。沧州地处河北道,彼时虽无安史之乱的烽烟,但已是"边海苍茫"的僻远之地。诗中"紫陌""青门"的鲜丽对仗,暗合唐代官员清晨列队入大明宫丹凤门的朝仪制度;而"幽兰下调词"的典故,则源自《楚辞》"结幽兰而延伫",喻示着才士外放时的孤高心境。

当鎏金酒觥映出殿角残月,张九龄想起去年上元夜与崔主簿共拟诏书的情形。那时中书省的烛花爆出并蒂之形,而今案头奏牒却要换成沧州的盐铁簿册。诗人以"芳桂"对"幽兰"的匠心,恰似盛唐文人特有的优雅——即便在仕途辗转的惆怅里,仍保持着清贵的精神姿态。那轮将照耀渤海郡的明月,终将成为帝国文官系统里,无数流转官员共同仰望的相思信物。

赏析

暮色中的离别被诗人赋予了温柔的重量。紫陌青门的意象,既是长安繁华的印记,又暗含《三辅黄图》记载的"青门"典故,暗示着隐逸与出世的矛盾。李爽在《唐诗鉴赏辞典》中指出,"紫陌追随"与"青门相见"的工对,将往日欢聚的稠密时光压缩成两个晶莹的切片,而"宦游从此去"的转折,"如利刃划开绸缎,露出人生粗粝的经纬"。

芳桂酒与幽兰词构成嗅觉与听觉的双重盛宴。周啸天在《唐诗鉴赏集》中盛赞此联:"以楚辞香草传统入唐律,尊中酒映照着人格的芳洁,下调词流淌着心灵的幽独。"当桂花的甜郁与兰草的清冽在诗句中交融,饯别场景便超越了俗套的离殇,升华为精神品格的相互确认。

明月意象的运用堪称诗眼。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特别提及:"千里共婵娟的意境,在此被赋予新的张力——他乡明月不仅是相思的载体,更是宦游者灵魂的故乡。"末句"千里照相思"的"照"字,被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评为"光的动词化",使无形的思念获得琉璃般的质感,与首联"紫陌"的霞光形成时空呼应。

全诗在《唐诗归》中被评为"离而不哀,别而有致",诗人将仕途漂泊的无奈转化为精神相知的笃定。正如莫砺锋在《唐诗宋词十五讲》中所言:"唐代送别诗的气度,正在于能从个人际遇中提炼出永恒的人情之美,此诗正是以明月为砚、相思为墨写就的文人风骨。"

点评

此诗以清丽之笔写宦游别情,如幽兰吐芳,含蓄深婉。"紫陌""青门"二句,钱锺书先生曾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以京都风物暗喻聚散无常,较直叙更饶韵味。"其时空转换之妙,恰似李太白"浮云游子意"之笔法。

"芳桂尊中酒"一联,叶嘉莹先生击节称赏:"以物芳喻志洁,酒冽词清处见唐人风骨。幽兰下调,非独指乐曲,更暗用《楚辞》香草美人传统,寄托君子之思。"末句千里明月之喻,饶宗颐先生谓其"化用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而更进一层,相思之灼灼,竟使月光具体温矣"。

全诗结撰,正如沈祖棻《唐人七绝诗浅释》中所言:"盛唐送别诗多气象开阔,此作独以细腻见长。写情如剥蕉抽茧,愈转愈深,终至'千里相思'处戛然而止,留不尽余响在青冥月色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