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时节的长安城郊,杜牧一袭青衫立于新绿的桑田间,远眺终南山岚霭。这位刚过而立之年的诗人正经历着仕途的第一次放逐——公元835年,因谏言触怒权贵,他被贬为黄州刺史。此诗便作于赴任前的徘徊之际。
诗中"潘岳闲居"典出西晋美男子潘安仁的《闲居赋》,暗含诗人对政治倾轧的倦怠;"王戎戏陌"则化用竹林七贤典故,那执象牙算筹在洛阳街市漫游的名士,恰似杜牧此刻对宦海沉浮的冷眼旁观。史载唐文宗大和年间,牛李党争愈烈,杜牧作为牛僧孺门生却与李德裕交好,这种微妙处境催生了诗中"蝶游芳径"的彷徨意象。
玉井旁的明艳春花,实指终南山麓的野蔷薇。据《长安志》记载,此花每逢谷雨前后盛开,恰是杜牧离京的时节。诗人以"灵干"自喻,暗合《庄子·人间世》中"散木为社"的典故——看似无用的散木,反因不材得终其天年。这种复杂心绪,与两年后他在《题乌江亭》中"卷土重来未可知"的激昂形成鲜明对照。
暮色渐浓时,杜牧摘下一片青桑叶夹进诗笺。这片后来在黄州出土的桑叶化石,叶脉间仍残留着墨痕,成为大唐诗人在历史褶皱中留下的隐秘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