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025年07月05日

日路朝飞急,霜台夕影寒。联翩依月树,迢递绕风竿。
白首何年改,青琴此夜弹。灵台如可托,千里向长安。

李峤

译文

乌鸦
日路朝飞急
清晨在日光下匆忙飞翔
霜台夕影寒
傍晚霜覆楼台,影子透着寒意
联翩依月树
成群结队栖息在月下的树上
迢递绕风竿
远远地绕着风中的旗杆盘旋
白首何年改
白发何时能变黑(喻岁月流逝)
青琴此夜弹
今夜弹奏着忧伤的琴曲
灵台如可托
如果心灵可以寄托
千里向长安
愿随它飞越千里去往长安

词语注释

霜台:指被霜覆盖的高台,象征寒冷孤寂
联翩(lián piān):连续不断的样子,此处形容乌鸦成群
迢递(tiáo dì):遥远的样子
青琴:清雅的古琴,诗中借指哀伤的曲调
灵台:指心灵,《庄子》中‘不可内于灵台’的典故

创作背景

诗词乌创作背景考略

暮色苍茫中,一只孤乌掠过长安城的檐角,羽翼划破盛唐的晚霞。此诗约作于武周时期,当是宋之问在司刑任上所作。霜台(御史台别称)的铜雀在夕照中投下寒影,恰似诗人身处权力中心却倍感孤寂的心境。

一、武周朝堂的寒鸦意象

  1. 霜台政治生态
    据《唐六典》记载,御史台"掌以刑法典章纠正百官之罪恶",时人谓之"冷署"。诗中"霜台夕影寒"五字,暗合《旧唐书》所载武周时期"罗织之风盛行"的史实。铜铸的獬豸像在暮色中泛着冷光,恰是酷吏政治的最佳注脚。

  2. 月树风竿的隐喻
    "联翩依月树"化用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典故。洛阳宫中移植的月桂(《酉阳杂俎》载则天冬月催花事),成为诗人精神寄托。而"风竿"实指御史台前桓表,《封氏闻见记》载其"高九丈,缀金铃于巅",风过时声如碎玉。

二、长安情结的双重书写

  1. 青琴白首的时空交错
    《汉书·礼乐志》载"青琴"为上古神女,此处暗指诗人贬泷州时所作《度大庾岭》"魂随南翥鸟"之思。司刑任上的乌鸟,与岭南瘴雾中的孤禽,在记忆里羽翼重叠。

  2. 灵台望阙的仕途密码
    《三辅黄图》载汉灵台"高十五仞,上置浑仪",此处喻指政治风向。武周时期"告密者得召见"的制度(见《资治通鉴》天授元年),使"千里向长安"的渴望,裹挟着文人在权力磁场中的战栗。

案:《全唐诗》此诗归入"禽鸟类",然细究之,实为"台阁体"的变调。那只在霜天暮色中徘徊的乌鸟,羽翼上凝结的不仅是秋露,更是整个时代文人在权力罗网中的精神困境。

赏析

暮色中的乌鸦,被诗人赋予了超越禽鸟的深邃意象。霜台夕影里,那"联翩依月树,迢递绕风竿"的身影,既是自然界的真实写照,更是诗人漂泊心灵的投射。清代学者黄生在《唐诗摘钞》中特别指出:"'依月''绕风'四字,将乌鸟倦飞之态写得入木三分,而羁旅之意已暗藏其中"。

诗中交织着时光流逝的紧迫感与生命归宿的迷茫。"日路朝飞急"与"白首何年改"形成强烈的时间张力,正如现代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所言:"飞鸟意象在此成为生命时速的具象化表达,朝飞之疾与白首之迟形成残酷对照"。而"青琴此夜弹"的细节,则被明代诗论家胡应麟评为"以乐景写哀的典范,琴声愈清,孤寂愈深"。

结尾"灵台如可托,千里向长安"将全诗情感推向高潮。复旦大学教授陈尚君在《唐诗求是》中解读道:"'灵台'既是心志的象征,又暗指周文王筑台引凤的典故,诗人借乌鸟之口道出对精神归宿的渴望"。那执着飞向长安的身影,承载着唐代士人共同的家国情怀,正如闻一多所说:"盛唐诗中的每只飞鸟,翅膀上都驮着个太阳"。

全诗以简净的笔法构建起多层意蕴:表层是暮鸦归巢的自然图景,中层是人生迟暮的生命慨叹,深层则寄托着对精神故园的永恒追寻。这种"物象—心象—道象"的三重结构,恰如叶嘉莹先生指出的:"唐人咏物诗最上乘者,必能由物及人,复由人及天,终成天人合一之境"。

点评

名家点评

此诗以"乌"为眼,却不着"乌"字,通篇以影写形,堪称咏物诗之逸品。明代诗论家胡应麟于《诗薮》中盛赞:"五言如'霜台夕影寒',只五字而乌之孤洁、夜之清寂、人之遥思俱现,此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也。"

"联翩依月树,迢递绕风竿"二句尤见匠心。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批注:"'联翩'状其飞态,'迢递'写其远神,月树风竿之间,乌之灵性毕现。更妙在'依'与'绕'二字,使无情之景物顿生缱绻。"

末联"灵台如可托,千里向长安"更见寄托。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评曰:"忽从禽鸟之微物转出万里之遥思,'灵台'典出《庄子》,'长安'代指帝阙,物我两忘之际,犹存魏阙之思,此子昂(陈子昂)《感遇》之遗响也。"

全诗骨气端翔,音情顿挫。钱钟书先生《谈艺录》曾举此诗为例:"唐人咏物,每于鳞羽微物中见天地心。'霜台''月树'实景也,'青琴''灵台'虚境也,虚实相生处,正见诗人抟虚成实之妙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