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瑟》创作背景考略
历史渊源
据《世本·作篇》载:"庖牺氏作五十弦瑟,黄帝使素女鼓之",诗中"伏羲初制法,素女昔传名"正本于此。东汉应劭《风俗通义》补充记载:"瑟,谨按《黄帝书》泰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可见此乐器承载着上古神话记忆。
礼乐文化语境
诗中"嘉宾饮未极,君子娱俱并"折射周代礼乐制度。《仪礼·乡饮酒礼》详细记载瑟在宴飨中的运用,所谓"工鼓瑟而歌",其清雅之音恰合"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礼记·乐记》)的儒家理想。李善注《文选》时特别指出:"瑟者,所以闲邪存诚,修身理性"。
意象源流考
"流水嘉鱼跃"暗合伯牙鼓琴志在流水之典(《列子·汤问》),而"丛台舞凤惊"或受《尚书·益稷》"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启发。东汉蔡邕《琴操》载"伏羲作琴,以御邪僻",瑟作为同类乐器,其意象系统在汉晋时期已形成完整体系。
文人情感寄托
末句"倘入丘之户,应知由也情"巧妙化用《论语·先进》"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典故。孔颖达疏云:"子路性刚,鼓瑟不合雅颂",诗人反用其意,将瑟音升华为沟通圣门的情感媒介,这种处理方式常见于唐代应制诗中,可见作者对儒家经典的娴熟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