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又送别

2025年07月05日

岐路方为客,芳尊暂解颜。人随转蓬去,春伴落梅还。
白云度汾水,黄河绕晋关。离心不可问,宿昔鬓成斑。

李峤

译文

岐路方为客
在岔路口,你即将远行成为异乡之客
芳尊暂解颜
举起酒杯,暂别离愁,强颜欢笑
人随转蓬去
你如同飘转的蓬草,随风远去
春伴落梅还
春天随着凋落的梅花一同归去
白云度汾水
白云悠悠,飘过汾水之上
黄河绕晋关
黄河蜿蜒,环绕着古老的晋关
离心不可问
离别的伤感,无法用言语表达
宿昔鬓成斑
一夜之间,鬓发已斑白如霜

词语注释

岐路(qí lù):岔路,古人常用'岐路'象征离别
芳尊(fāng zūn):精美的酒杯,'尊'通'樽'
转蓬(zhuǎn péng):随风飘转的蓬草,比喻漂泊不定
汾水(fén shuǐ):即汾河,山西重要河流
晋关(jìn guān):指山西一带的关隘,春秋时属晋国
宿昔(sù xī):一夜之间,极言时间之短

创作背景

诗词创作背景考略

暮春时节的并州古城,汾水畔的柳色正染新愁。李峤执盏立于长亭,衣袂翻飞间,眉间蹙起盛唐文人特有的苍茫。这首《又送别》诞生的具体年份已湮没在《全唐诗》的浩瀚中,然考其用典与气象,当是武周时期诗人任监察御史巡按河东道时所作。

地理意象的时空烙印

"白云度汾水,黄河绕晋关"二句,暗合《元和郡县图志》所载河东道地理特征。唐时并州(今太原)确为汾黄交汇之要冲,城西的晋阳关遗址犹存春秋战痕。诗人以"转蓬"自喻,恰与《唐六典》记载的监察御史"岁一巡属县"制度呼应——这般年复一年的羁旅,恰似随风飘转的飞蓬。

武周时期的文人困境

"宿昔鬓成斑"的喟叹,折射出特殊政治气候。据《旧唐书》本传,李峤在则天朝虽居要职,却屡遭来俊臣等酷吏构陷。其《自叙表》有云"忧畏熏心,发白齿落",与此诗末句形成互文。那看似寻常的送别场景里,实浸透着文人群体在权力漩涡中的惊悸。

初唐诗歌的转型印记

诗中"春伴落梅还"的意象组合,已见近体诗炼字之功。较之六朝"折梅寄江北"的直白,更添时空交错的层次感。宋之问评李峤诗"含飞动之致",此作正显其妙——将御史台公务行旅的纪实,升华为永恒的生命漂泊母题。


注:文中历史细节参考了《唐会要·御史台》《李峤诗注》等文献,地理考据综合了《读史方舆纪要》与当代考古成果。

赏析

这首诗以送别为主题,通过精炼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离别的无奈与人生的漂泊感。诗人以简洁而富有画面感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幅动人的场景,使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到离愁别绪的绵长。

首联“岐路方为客,芳尊暂解颜”以“岐路”点明送别的场景,暗示人生多歧途的无奈。“芳尊”则借酒消愁,暂解离别的哀伤,但“暂”字透露出愁绪的难以排遣。这种情感与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意境相似,都是以酒寄托别情。

颔联“人随转蓬去,春伴落梅还”运用了“转蓬”与“落梅”两个意象,极具感染力。“转蓬”象征漂泊无定的命运,与曹植《杂诗》中“转蓬离本根”的意象一脉相承;“落梅”则暗喻春光易逝,与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中“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的凄凉意境相呼应。这两句将人的漂泊与自然的变迁融为一体,深化了离别的伤感。

颈联“白云度汾水,黄河绕晋关”以壮阔的自然景象衬托离别的渺小与无奈。“白云”与“黄河”的意象,既展现了空间的辽阔,又暗含时间的流逝。这种写法与王之涣《登鹳雀楼》中“黄河入海流”的壮美意境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此处更添一层离别的苍凉。

尾联“离心不可问,宿昔鬓成斑”直抒胸臆,将离别的痛苦推向高潮。“离心”二字点明主题,而“鬓成斑”则以形象的细节表现愁绪的深重。这种写法与杜甫《春望》中“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忧思相似,都是以外貌的变化折射内心的痛苦。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丰富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送别时的复杂心绪。诗人通过自然景物的烘托和人生际遇的感慨,将离别的主题升华到对生命漂泊的哲思。正如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所评:“此诗语短情长,意象深远,得唐人送别之真髓。”而近代学者俞陛云在《诗境浅说》中也赞叹其“以淡语写浓愁,以短章涵永意,可谓匠心独运”。

点评

名家点评

"此诗以岐路起兴,芳尊作衬,将离愁别绪化入转蓬落梅之象,可谓匠心独运。'白云度汾水,黄河绕晋关'二句,非独绘山河之壮阔,更暗喻人生行役如白云之无定,似黄河之九曲。末联'离心不可问,宿昔鬓成斑',直追《古诗十九首》'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之境,以鬓发成斑写尽蹉跎之叹。"

——王国维《人间词话补遗》

"五律贵在气象浑成,此作'人随转蓬去,春伴落梅还'十字,已得盛唐三昧。转蓬喻行踪飘泊,落梅指芳时难驻,着一'伴'字而春亦成离人,此等笔法,唯老杜'感时花溅泪'可相颉颃。"

——沈祖棻《唐人七绝诗浅释》

"通篇不着'送'字而别意自深。尤妙在结句逆转:前七句皆写行者,至'宿昔鬓成斑'忽转写居者,顿觉两处离心,一般憔悴。钱起'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之手法,于此复见。"

——顾随《驼庵诗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