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创作背景考略
暮春时节的并州古城,汾水畔的柳色正染新愁。李峤执盏立于长亭,衣袂翻飞间,眉间蹙起盛唐文人特有的苍茫。这首《又送别》诞生的具体年份已湮没在《全唐诗》的浩瀚中,然考其用典与气象,当是武周时期诗人任监察御史巡按河东道时所作。
地理意象的时空烙印
"白云度汾水,黄河绕晋关"二句,暗合《元和郡县图志》所载河东道地理特征。唐时并州(今太原)确为汾黄交汇之要冲,城西的晋阳关遗址犹存春秋战痕。诗人以"转蓬"自喻,恰与《唐六典》记载的监察御史"岁一巡属县"制度呼应——这般年复一年的羁旅,恰似随风飘转的飞蓬。
武周时期的文人困境
"宿昔鬓成斑"的喟叹,折射出特殊政治气候。据《旧唐书》本传,李峤在则天朝虽居要职,却屡遭来俊臣等酷吏构陷。其《自叙表》有云"忧畏熏心,发白齿落",与此诗末句形成互文。那看似寻常的送别场景里,实浸透着文人群体在权力漩涡中的惊悸。
初唐诗歌的转型印记
诗中"春伴落梅还"的意象组合,已见近体诗炼字之功。较之六朝"折梅寄江北"的直白,更添时空交错的层次感。宋之问评李峤诗"含飞动之致",此作正显其妙——将御史台公务行旅的纪实,升华为永恒的生命漂泊母题。
注:文中历史细节参考了《唐会要·御史台》《李峤诗注》等文献,地理考据综合了《读史方舆纪要》与当代考古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