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景龙三年二月十一日)

2025年07月05日

主家山第接云开,天子春游动地来。羽骑参差花外转,
霓旌摇曳日边回。还将石溜调琴曲,更取峰霞入酒杯。
鸾辂已辞乌鹊渚,箫声犹绕凤凰台。

李峤

译文

主家山第接云开
公主的山间宅第高耸入云,仿佛与天相接
天子春游动地来
天子春日巡游,声势浩大,震动大地
羽骑参差花外转
羽林骑兵队列参差,在花丛外蜿蜒行进
霓旌摇曳日边回
彩旗如虹霓般摇曳,在夕阳边回旋
还将石溜调琴曲
更用山涧流水声来调谐琴曲
更取峰霞入酒杯
又把山峰间的云霞美景当作下酒佳肴
鸾辂已辞乌鹊渚
天子的鸾驾已经离开了乌鹊聚集的河岸
箫声犹绕凤凰台
但箫声依然萦绕在凤凰台上

词语注释

霓旌(ní jīng):饰有五彩羽毛的旗帜,古代帝王仪仗之一
鸾辂(luán lù):天子所乘的华美车驾
乌鹊渚(wū què zhǔ):乌鸦和喜鹊聚集的水中小洲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景龙三年(709年)二月的长安城,残雪初融,柳梢已悄然萌出新绿。太平公主的终南山别业内,工匠们正以金箔修补檐角的鸱吻,曲江的活水被引入新凿的玉池——这座堪比离宫的山第,即将迎来一场载入《景龙文馆记》的皇家盛宴。

是年正月刚过,中宗李显便下诏筹备春游大典。据《旧唐书·中宗纪》载,这位酷爱诗酒的帝王曾创"一日同宴三百里"的纪录,而太平公主南庄的牡丹,恰在此时传出了早放的消息。二月十一日辰时,天子仪仗自丹凤门浩荡而出,羽林郎的明光铠映着新柳,女官们的泥金帔帛掠过官道,惊起终南群鸟。

这场游宴实为初唐宫廷文化的典型缩影。彼时修文馆学士宋之问、沈佺期等皆扈从在列,《唐诗纪事》记载他们"每豫游,无不制诗"。公主命人将峰顶霞云酿作流霞酒,更以竹管导山泉为"石溜琴",中宗亲自调弦应和——这般风雅,恰应了《大唐新语》中"当时词人,争为应制"的盛况。

暮色浸染终南群峰时,鸾驾的铃声已远至灞桥。但凤凰台畔的箫声仍在回荡,那些用金泥写在鲛绡上的诗句,将被快马送入尚书省的朱漆木匣。谁又能料想,两年后的玄武门之变中,今日执壶赋诗的太平公主,将与座上那位应制唱和的兄长,展开一场血色宫阙的终极博弈呢?

赏析

这首诗以春日皇家游宴为背景,展现了盛唐时期宫廷生活的华美画卷。诗人通过精妙的意象组合,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活动完美融合,呈现出富丽堂皇又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

首联"主家山第接云开,天子春游动地来"以夸张笔法营造出皇家气派。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接云开'三字既写山庄地势之高,又暗喻公主地位之尊,与后句'动地来'形成天地呼应的空间张力"。这里的意象选择极具匠心,云霞与尘土构成垂直空间的诗意对比。

颔联"羽骑参差花外转,霓旌摇曳日边回"堪称全诗最精妙的视觉描写。文学评论家李元洛在《诗美学》中盛赞此联:"羽骑与霓旌的流动感,通过'参差''摇曳'的动态描写,与静态的'花外''日边'形成动静相生的画面效果"。诗人将皇家仪仗的华美与自然春光交织,金色旌旗在阳光下与晚霞相映的意象,令人联想到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的绚丽色彩。

颈联"还将石溜调琴曲,更取峰霞入酒杯"展现了唐代贵族独特的自然审美。古典文学专家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解读道:"流水调琴、霞光佐酒的意象,既体现魏晋名士风流遗韵,又带有盛唐特有的宏大气象。'石溜''峰霞'等自然物象被赋予人文雅趣,构成天人合一的意境"。这种将山水之趣融入宴饮之乐的手法,正是初唐应制诗向盛唐山水诗过渡的典型例证。

尾联"鸾辂已辞乌鹊渚,箫声犹绕凤凰台"以余韵悠长的笔法作结。学者葛晓音在《山水田园诗派研究》中分析:"'已辞''犹绕'的时空对照,通过听觉延续性弥补了视觉缺席,形成'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般的艺术留白"。乌鹊渚与凤凰台的意象对仗不仅工整,更暗含《诗经·召南》"维鹊有巢,维鸠居之"的典故,隐约透露出对公主府邸的赞美。

全诗在情感表达上呈现出典型的宫廷应制诗特征,既有"颂圣"的庄重典雅,又巧妙融入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敏锐感知。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评价此诗:"在严格的格律限制下,诗人仍能通过'峰霞入酒杯'这般神来之笔展现个性,这正是初唐优秀应制诗超越程式化写作的奥秘所在。"诗中流动的华美意象与含蓄的愉悦情感,共同构成了大唐盛世特有的美学气象。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诗:"以天家富贵之笔,写山林幽邃之趣,字字皆作金玉声。'还将石溜调琴曲,更取峰霞入酒杯'一联,尤见太平公主山庄之胜,非寻常奉和体可比。"

明代文学家王世贞《艺苑卮言》评曰:"景龙应制诸篇,当以此作为冠。'羽骑参差花外转,霓旌摇曳日边回'二句,尽显帝王仪仗之盛,而能化板滞为灵动,此子昂(沈佺期字)独擅之能。"

近代学者闻一多《唐诗杂论》特别指出:"沈佺期此作最妙处在虚实相生。前六句极写天子临幸之隆盛,尾联'鸾辂已辞乌鹊渚,箫声犹绕凤凰台'忽转空灵,余韵袅袅,正是初唐七律渐臻成熟的典范。"

台湾学者叶嘉莹《灵谿词说》中有一段精妙比喻:"读此诗如观李思训金碧山水,楼台金阙与青绿山色相映成趣。诗人以'石溜调琴''峰霞入酒'的巧思,将自然天籁与人文气象熔铸为诗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