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景龙三年(709年)二月的长安城,残雪初融,柳梢已悄然萌出新绿。太平公主的终南山别业内,工匠们正以金箔修补檐角的鸱吻,曲江的活水被引入新凿的玉池——这座堪比离宫的山第,即将迎来一场载入《景龙文馆记》的皇家盛宴。
是年正月刚过,中宗李显便下诏筹备春游大典。据《旧唐书·中宗纪》载,这位酷爱诗酒的帝王曾创"一日同宴三百里"的纪录,而太平公主南庄的牡丹,恰在此时传出了早放的消息。二月十一日辰时,天子仪仗自丹凤门浩荡而出,羽林郎的明光铠映着新柳,女官们的泥金帔帛掠过官道,惊起终南群鸟。
这场游宴实为初唐宫廷文化的典型缩影。彼时修文馆学士宋之问、沈佺期等皆扈从在列,《唐诗纪事》记载他们"每豫游,无不制诗"。公主命人将峰顶霞云酿作流霞酒,更以竹管导山泉为"石溜琴",中宗亲自调弦应和——这般风雅,恰应了《大唐新语》中"当时词人,争为应制"的盛况。
暮色浸染终南群峰时,鸾驾的铃声已远至灞桥。但凤凰台畔的箫声仍在回荡,那些用金泥写在鲛绡上的诗句,将被快马送入尚书省的朱漆木匣。谁又能料想,两年后的玄武门之变中,今日执壶赋诗的太平公主,将与座上那位应制唱和的兄长,展开一场血色宫阙的终极博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