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025年07月05日

大庾敛寒光,南枝独早芳。雪含朝暝色,风引去来香。
妆面回青镜,歌尘起画梁。若能遥止渴,何暇泛琼浆。

李峤

译文

大庾敛寒光
大庾岭收敛了凛冽的寒光
南枝独早芳
南向的梅枝独自早早绽放芬芳
雪含朝暝色
积雪映照着晨昏交替的微光
风引去来香
清风牵引着梅香忽远忽近地飘荡
妆面回青镜
花瓣如美人对镜梳妆映着青光
歌尘起画梁
歌声绕梁惊动了画栋上的尘香
若能遥止渴
若能在远方望梅即解渴
何暇泛琼浆
又何须费力去寻觅玉液琼浆

词语注释

大庾:指大庾岭,五岭之一,以多梅著称
暝(míng):黄昏
琼浆:美酒,喻指梅花可代酒解渴(化用'望梅止渴'典故)

创作背景

诗词《梅》创作背景考略

此五言律诗传为晚唐诗人李商隐所作,然《全唐诗》未明确辑录,考其意象技法,确具晚唐咏物诗之典型特征。

历史时空中的咏梅传统

大庾岭(今江西广东交界)作为六朝以降的梅文化地理标志,在此成为诗眼。《白氏六帖》载"大庾岭上梅,南枝落,北枝开",诗人化用此典,"南枝独早芳"既写岭南气候催花早发之异,亦暗喻士人南迁的孤贞品格。中唐张九龄曾于此开凿梅关古道,梅岭遂成贬谪文化与傲骨精神的象征载体。

晚唐物候与士人心态

"雪含朝暝色"句折射会昌末年至大中初年(约846-853年)的异常气候。《新唐书·五行志》屡载"冬雷雪深数尺",诗人以梅破雪而出的晨昏光影,呼应当时文人群体在牛李党争中的挣扎。李德裕贬死崖州前作《梅花赋》,"寒夜独开"的意象与此诗"独早芳"形成时代互文。

宫廷审美与隐喻系统

颈联"妆面回青镜,歌尘起画梁"暗藏深意。唐敬宗宝历年间(825-827)盛行梅花妆,《妆台记》载"宫女贴梅于额",而"歌尘"用《拾遗记》典故,喻宫廷奢靡。诗人或将梅拟作困于金笼的宫人,与尾联"止渴"形成张力——曹操"望梅止渴"的治世之才,对比"泛琼浆"的宴饮颓风,折射大中时代表面中兴下的精神饥渴。

此诗以物性写世态,承袭杜甫《和裴迪登蜀州东亭》"江边一树垂垂发"的托物传统,在霜雪与琼浆的意象对峙中,完成对晚唐士人精神困境的审美观照。

赏析

雪色与香气在诗句间流转,诗人以五言律诗的工整格律,勾勒出一幅动静相生的早梅图景。首联"大庾敛寒光,南枝独早芳"便显匠心,大庾岭的寒光本应凛冽,却因早梅的绽放而显得温柔。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特别指出,这里的"敛"字用得精妙,将自然拟人化的同时,暗示了梅与严寒的抗争。

颔联"雪含朝暝色,风引去来香"构成视觉与嗅觉的通感。雪色浸润晨昏的光影,梅香随风飘散不定,这种虚实相生的写法,恰如叶嘉莹在《迦陵论诗丛稿》中所赞:"诗人以流动的时空意识,将梅的孤傲转化为生命的律动。"雪中梅香似有还无的特质,被"引"字点化得灵动非常。

颈联"妆面回青镜,歌尘起画梁"转入人文意象。梅影映镜如美人妆面,梅瓣飘落似梁间歌尘,这种双重比喻得到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的高度评价:"将自然物象与人间情态熔铸一炉,既见梅之清艳,又显世之繁华。"青镜与画梁的器物选择,更暗含对高洁品格的期许。

尾联"若能遥止渴,何暇泛琼浆"用典精当。化用"望梅止渴"的典故,却反其意而用之,表达对梅精神价值的推崇。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分析此联时强调:"诗人将物质需求升华至精神层面,使梅成为超越世俗欲望的象征。"琼浆玉液的对比,更凸显梅之清雅脱俗。

全诗以空间转换构建意境,从山岭到庭院,从自然到人文,最终抵达精神境界。梅的意象始终贯穿三重维度:作为植物的自然之美,作为喻体的人文之韵,作为象征的品格之高。这种层层递进的写法,正印证了林庚在《唐诗综论》中的观点:"盛唐咏物诗的特质,在于物我交融时迸发的生命感悟。"诗人笔下的梅,终成理想人格的完美投射。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诗:"'雪含朝暝色,风引去来香'十字,写梅之魂。朝暝二字尤妙,状尽梅花晨昏之态,暗香浮动,非俗笔所能摹。"

近代词学大师俞陛云《诗境浅说》评点:"'妆面回青镜'五字最是奇绝。以美人晓妆喻梅影映水,不独形似,更得神韵。青镜寒波,梅魂自照,较林逋'疏影横斜'句另辟一境。"

当代古典文学研究家叶嘉莹先生特别赏析末联:"'遥止渴'用《世说》望梅典故而翻出新意。琼浆玉液在此竟成赘余,可见此梅精神力量之巨。诗人将物质与精神境界对举,梅之高格自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