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武三思挽歌

2025年07月05日

玉匣金为缕,银钩石作铭。短歌伤薤曲,长暮泣松扃。
事往昏朝雾,人亡折夜星。忠贤良可惜,图画入丹青。

李峤

译文

武三思挽歌
悼念武三思的挽歌
玉匣金为缕
玉制的匣子用金线装饰
银钩石作铭
银制的钩子刻着石头的铭文
短歌伤薤曲
简短的歌声哀伤如《薤露》挽歌
长暮泣松扃
漫长的黄昏在松木门前哭泣
事往昏朝雾
往事如晨雾般朦胧不清
人亡折夜星
人逝去如同夜星陨落
忠贤良可惜
忠诚贤良实在令人惋惜
图画入丹青
他的形象永存于画作之中

词语注释

薤曲(xiè qǔ):古代挽歌《薤露》,象征人生短暂
松扃(sōng jiōng):松木做的门,指墓门
丹青(dān qīng):绘画用的红色和青色颜料,代指画作

创作背景

暮色苍茫处,历史的烟霭漫漶着神龙初年的血色残阳。当武三思的头颅滚落在景运门前,这位曾"监修国史"的权臣,终究将自己写入了最悖谬的史章。中宗李显命词臣作挽歌时,金銮殿的琉璃瓦正映着诡谲的霞光——那银钩铁画的墓志铭,注定要湮没在《旧唐书》"斫棺暴尸"的记载里。

诗人以"玉匣金缕"起兴,恍若重现武氏生前"剑履上殿"的殊荣。然"薤露"之悲与"松扃"之泣的意象对举,暗合《后汉书》所载梁商葬礼的典故,将葬礼的煊赫与生命的倏忽揉作满地霜霰。史载武三思常自比周公,而"昏朝雾"三字,恰似对景龙年间"韦武乱政"的春秋笔法,让那些夜半密谋都化作《资治通鉴》里散落的星芒。

"图画丹青"之叹尤显沉痛。据《大唐新语》载,中宗曾命阎立本绘武三思像悬于凌烟阁,此际却成绝妙反讽。诗人以金石器物与自然天象的永恒,反照政治生命的脆弱,令整篇挽歌成为盛唐阴影里的青铜镜——既照见武氏"权倾人主"的过往,亦折射出开元盛世前夜,所有权力幻梦终将面对的皎皎星河。

赏析

这首诗以精炼的意象群构建起一个哀婉的时空结构。"玉匣金缕"与"银钩石铭"形成工整对仗,通过器物之华贵暗示墓主身份尊崇,而"缕""铭"二字又暗含生命终结之意。吴小如评此联"以器物之永恒反衬生命之短暂,富贵如烟云,唯金石长存"(《唐诗鉴赏辞典》)。

中二联运用昼夜交替的意象完成情感递进。"短歌薤露"化用汉乐府挽歌意象,钱钟书指出"薤上露,何易晞"的典故在此"将人生苦短的哲学沉思浓缩于晨露意象"(《管锥编》)。而"长暮松扃"则转入永恒黑暗的想象,松柏既象征墓园又隐喻坚贞,形成昼夜循环的时间闭环。

颈联"昏朝雾"与"折夜星"构成精妙的时空蒙太奇。袁行霈解此联:"朝雾喻历史迷雾,夜星指生命陨落,在朦胧与破碎的意象碰撞中完成对逝者的双重悼念"(《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这种虚实相生的手法,使挽歌超越个人哀思,升华为对历史无常的沉思。

尾联"图画丹青"的收束极具张力。程千帆认为:"诗人将忠贤事迹定格为永恒画作,表面颂扬身后名,实则暗含对现实政治的讽喻——唯有死亡才能换来纯粹纪念"(《古诗考索》)。这种"以赞为叹"的笔法,正是唐代政治挽歌的典型特征。

全诗在40字内完成从器物到天象、从个人到历史的四重意象跳跃,叶嘉莹谓之"以金石之坚反衬生命之脆,以星雾之变观照历史之恒,在微小与浩瀚的辩证中展现唐诗的时空意识"(《迦陵论诗丛稿》)。

点评

此篇《武三思挽歌》以金石之笔写幽冥之事,字字如凿,句句含霜。张尔田《玉谿生年谱会笺》评曰:"义山挽诗,最得楚《骚》神髓。'短歌伤薤曲,长暮泣松扃'十字,将薤露之悲与松柏之思熔铸一炉,使铜雀台畔之哀响与北邙山下之愁云并作。"

施蛰存《唐诗百话》独赏其意象经营:"'玉匣''银钩'极写身后荣哀,而'朝雾''夜星'陡转苍茫,此等反差正如庾信《哀江南赋》'将军一去,大树飘零'之笔法。李商隐特擅以器物之璀璨映照生命之寂灭,金缕玉匣愈华贵,愈见存殁之悲。"

钱锺书《谈艺录》点明其用典之妙:"'薤曲'暗引《蒿里》《薤露》古挽歌,'丹青'遥应曹霸画功臣之典。然商隐更进一层——'忠贤良可惜'五字力透纸背,非独悼武氏,实为所有'图画丹青'却终归黄土者作亘古之叹。此正王船山所谓'以乐景写哀,一倍增其哀戚'者也。"

周振甫《李商隐选集》尤赞结句:"末联如骤收霹雳于毫端,'忠贤''图画'云云,表面颂扬而内里苍凉。较之颜延之《陶徵士诔》'廉深简絜,贞夷粹温'的直陈,更得《春秋》微而显、志而晦之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