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时节,东都洛阳的牡丹正灼灼其华。女皇武则天端坐于紫宸殿中,案前铺开的奏章里夹着这阙《洛》的初稿。史官轻轻研磨着松烟墨,窗外传来太初宫檐角铜铃的声响。
这恰是久视元年(公元700年),朝廷刚完成"神都"的扩建工程。三川(伊、洛、黄河)水波潋滟,丹凤门外的官道上尚有新科进士们的车辙。女皇以"绿字"暗喻洛书祥瑞,将元礼门比作迎接仙客的阊阖——当年她在此处亲自主持殿试,看着寒门士子们鱼贯而入的身影,恍若陈思王曹植初见洛神时的惊艳。
翰林院的学士们说,这诗中藏着三重镜像:牡丹映衬的九洛韶光,是周武王"迁九鼎于洛邑"的古老谶语;"玉鸡津"的晨晖里,隐约可见西晋左思《三都赋》中"玉鸡金鹄"的典故;而最终落在龟背绿字的祥瑞,恰与三年前(公元697年)嵩山发现的刻字玄龟遥相呼应。女皇以八行诗作经纬,将天文祥瑞、都城气象与文人雅事,织成了武周王朝最绮丽的锦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