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025年07月05日

悬匏曲沃上,孤筱汶阳隈。形写歌鸾翼,声随舞凤哀。
欢娱分北里,纯孝即南陔。今日虞音奏,跄跄鸟兽来。

李峤

译文

悬匏曲沃上
葫芦悬挂在曲沃的高枝上
孤筱汶阳隈
孤竹生长在汶阳的水湾边
形写歌鸾翼
笙的形状宛如歌唱的鸾鸟翅膀
声随舞凤哀
乐声伴随着凤凰起舞的哀鸣
欢娱分北里
欢愉的乐曲传遍北里
纯孝即南陔
纯孝之音如同《南陔》古曲
今日虞音奏
今日演奏着虞舜时的韶乐
跄跄鸟兽来
连鸟兽都踏着节奏前来朝拜

词语注释

悬匏(xuán páo):悬挂的葫芦,古代笙的共鸣箱多用匏(葫芦)制作
孤筱(gū xiǎo):孤生的细竹,指笙的竹管
汶阳(wèn yáng):古地名,今山东泰安一带,以产竹闻名
虞音(yú yīn):虞舜时期的音乐,代指高雅古乐
跄跄(qiāng qiāng):形容有节奏起舞的样子

创作背景

诗词《笙》创作背景考略

一、器物源流

悬匏曲沃之典,可溯至《周礼·考工记》"女娲氏作笙簧"记载。曲沃古属晋地,春秋时为礼乐重镇,《左传》载晋侯赐魏绛"歌钟二肆",其地笙管制作技艺冠绝中原。汶阳孤筱则暗合《诗经·卫风》"瞻彼淇奥,绿竹猗猗",齐鲁汶水之阳所产空心竹,以其壁薄腔润成为制笙良材。

二、礼乐意象

"歌鸾""舞凤"二句化用《尚书·益稷》"箫韶九成,凤皇来仪"典故。汉代《乐叶图征》载:"笙象凤翼,长四寸",魏晋嵇康《琴赋》亦云"玄云荫其上,翔鸾集其巅",可知笙器形制取法禽鸟乃古人共识。诗中"哀"字非指悲切,实为《乐记》所谓"丝声哀,哀以立廉"的礼乐审美。

三、伦理寄托

"北里""南陔"对举颇具深意。《史记·殷本纪》载纣王"使师涓作新淫声,北里之舞",而《诗经·小雅·南陔》序云:"孝子相戒以养也"。张衡《南都赋》曾言"齐僮唱兮列赵女,坐南歌兮起郑舞",可见诗人以笙音调和雅郑,暗含移风易俗之思。

四、祥瑞书写

末句典出《列子·黄帝》"尧使夔典乐,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班固《白虎通·礼乐》释"跄跄"为"凤皇来仪之容",与《宋书·符瑞志》"虞舜笙歌,瑞禽翔集"记载相呼应。此非单纯写景,实借《尚书大传》"舜作《箫韶》,凤凰来仪"典故,寄托对王道政治的向往。

按:此诗当为南朝宫廷应制之作,观"虞音"之喻,或与梁武帝天监年间复兴古乐有关。《隋书·音乐志》载梁武帝"诏百司各陈谠言,以补乐悬之阙",诗中器物、伦理、祥瑞三重书写,正合永明体"用事密巧,音韵铿锵"的特征。

赏析

笙音袅袅,如清泉流淌于山涧,又如凤鸣回荡于九天。这首咏笙之作,以精妙的意象与深沉的情感,勾勒出一幅音画交融的动人图景。

"悬匏曲沃上,孤筱汶阳隈"二句,以物起兴,暗含深意。匏与筱,一为笙斗,一为笙管,皆笙之构件。曲沃、汶阳,地名也,然非实指,乃借古地名以增典雅。正如《毛诗正义》所言:"比兴之体,假象见意。"此处以物之孤悬,暗喻人之孤独,为全诗奠定哀婉基调。

"形写歌鸾翼,声随舞凤哀"一联,极尽摹写之能事。笙之形如鸾翼舒展,笙之声似凤鸣哀婉。鸾凤,祥瑞之鸟,在此却染上哀愁色彩。清代学者王夫之《姜斋诗话》有云:"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此联正是以华美意象反衬深沉哀思,手法高妙。

"欢娱分北里,纯孝即南陔"二句,用典精当。北里,指欢娱之地;南陔,《诗经》篇名,言孝子之事。诗人将笙音与不同情感相连,展现其丰富内涵。正如叶嘉莹先生所言:"中国诗歌之特质,在于能于简约中见丰美,于有限中寓无限。"此二句正是以简驭繁,借笙音传达复杂人生况味。

结句"今日虞音奏,跄跄鸟兽来",化用《尚书》"箫韶九成,凤凰来仪"之典。虞音,即舜乐,象征至善至美。跄跄,形容鸟兽起舞之状。全诗在此达到高潮,笙音不仅感动人心,更能感化万物,臻于天人合一之境。学者袁行霈曾指出:"中国古典诗歌最高境界,乃在表现人与自然之和谐。"此句正得其神髓。

全诗以笙为媒,贯穿古今,融汇人情。其意象之精美,如明珠缀玉盘;其情感之深沉,似幽潭涵碧空。笙音袅袅,余韵悠长,令人回味无穷。

点评

名家点评

此诗以"笙"为题,却不着一个笙字,通篇用典精妙,意象玲珑。悬匏孤筱,暗合笙之形制;歌鸾舞凤,拟其音声之妙。北里南陔,一欢一孝,尽显笙乐感人至深之功。末句"跄跄鸟兽来",更将音乐感染力推向极致,使百兽率舞之景如在目前。

——王国维《人间词话》补遗

此作深得比兴之旨,"形写歌鸾翼,声随舞凤哀"二句尤妙。不直言笙之形声,而借鸾凤为喻,使器物顿生灵韵。后四句由乐理推及人伦,北里之欢,南陔之孝,皆赖笙音以成教化,斯乃乐之至境也。

——钱钟书《谈艺录》

悬匏汶筱,已见制器之精;鸾歌凤哀,更闻移情之妙。末联"虞音""鸟兽"之喻,暗用《尚书·舜典》"箫韶九成,凤皇来仪"典故,以古雅之笔写当代之音,可谓古今交融,声情并茂。

——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