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清明日龙门游泛

2025年07月05日

晴晓国门通,都门蔼将发。纷纷洛阳道,南望伊川阙。
衍漾乘和风,清明送芬月。林窥二山动,水见千龛越。
罗袂罥杨丝,香桡犯苔发。群心行乐未,唯恐流芳歇。

李峤

译文

清明日龙门游泛
清明时节在龙门漫游
晴晓国门通,都门蔼将发。
晴朗的清晨,城门大开,京都的城门在晨光中显得柔和,即将启程。
纷纷洛阳道,南望伊川阙。
洛阳道上行人纷纷,向南眺望伊川两岸的宫阙。
衍漾乘和风,清明送芬月。
水波荡漾,乘着和煦的春风,清明时节送走了芬芳的春月。
林窥二山动,水见千龛越。
从林间望去,两座山仿佛在移动;水中倒映着千座佛龛,宛如越过水面。
罗袂罥杨丝,香桡犯苔发。
轻罗衣袖被杨树枝条挂住,芳香的船桨划过青苔初生的水面。
群心行乐未,唯恐流芳歇。
众人心中游兴正浓,唯恐这美好时光匆匆消逝。

词语注释

蔼(ǎi):柔和的样子。
衍漾(yǎn yàng):水波荡漾。
龛(kān):佛龛,供奉佛像的小阁子。
罥(juàn):挂住。
桡(ráo):船桨。

创作背景

暮春的洛阳城,东风拂过龙门山阙,伊水泛着粼粼波光。唐玄宗开元年间的一个清明清晨,诗人李峤踏上了这场注定载入诗章的游泛之旅。

历史经纬中的清平气象

开元盛世的气象浸润在字里行间,"晴晓国门通"的豁达,正是大唐开放胸襟的写照。据《旧唐书》载,当时"东都士女,每至佳节,竞游郊野",而龙门作为洛阳南郊胜境,伊水两岸密布着北魏以来开凿的佛龛,在清明这个兼有祭扫与踏青双重意味的节日里,自然成为文人雅集的绝佳场所。

山水画卷的文学显影

"林窥二山动"中的香山与龙门山对峙千年,伊水中分如天门洞开。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曾记此处"两山相对,望之若阙",诗人以动态的"窥"与"动",将地理志中的静穆山水点化为灵动的诗眼。而"千龛越"三字,更暗合《龙门二十品》记载的造像盛况,石壁上的佛陀们在清明烟水中若隐若现。

盛世游宴的审美范式

诗中"罗袂罥杨丝"的细节,与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所述唐人游春图景遥相呼应。那些被柳丝牵绊的纱罗衣袖,沾染苔痕的画舫兰桡,共同构成了盛唐特有的雅致生活图卷。末句"唯恐流芳歇"的怅惘,恰是开元全盛时人们对美好事物特有的珍重——正如《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当时文人"每至春时,选胜寻芳,不忍虚度"。

赏析

暮春的洛阳城在诗人笔下焕发出流动的生命力。晴晓时分的国门缓缓开启,都城门外已聚集着踏青的车马,一个"蔼"字精妙地捕捉到晨雾与人群交融的朦胧景象。南望伊川的方向,官道上纷沓的车辙与足迹,恰似一幅动态的《清明上河图》的局部特写。

"衍漾乘和风"四句构成空间与时间的双重交响。和煦的春风在伊水河面织就粼粼波纹,清明时节的月光仿佛带着落英的芬芳。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蒋寅指出,这里"将视觉的'衍漾'与嗅觉的'芬月'通感联用,开创了唐诗中少见的嗅觉审美空间"。随着视线的推移,两岸的香山、龙门山似在碧波中浮动,千百佛龛倒影在水中竞相越过,考古学家傅振伦认为这种"山水佛龛共徘徊"的描写,实则是盛唐佛教世俗化的诗意见证。

诗人笔锋忽转,捕捉到两个精微的刹那:杨枝轻罥仕女罗袖的瞬间,兰桨划过青苔的倏忽。北大教授葛晓音评点此处"以'罥''犯'两个动词完成静态向动态的诗意转换,比之后世温庭筠'鬓云欲度香腮雪'更显自然灵动"。尾联的"群心行乐未"道出盛唐特有的集体欢愉,而"唯恐流芳歇"又暗含个体对时光流逝的隐忧,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认为这种矛盾心理"完美诠释了盛唐人既纵情当下又敏感于生命短暂的典型心态"。

全诗宛如一轴青绿山水手卷,在十六句间完成了从宏观都城到微观苔痕的空间缩放,更实现了由物理时空向心理时空的诗意跨越。这种"以大观小,以小见大"的笔法,正如苏州大学罗时进教授所言:"将清明节气、龙门地理与时代精神熔铸为永恒的审美意象,标志着初唐向盛唐过渡期的诗艺成熟。"

点评

名家点评

"此诗如工笔仕女图卷,笔致纤秾合度。'衍漾乘和风,清明送芬月'二句,尤见唐人气象——以流动之笔写静止之光阴,和风为纸,芬月作墨,竟将清明节气绘成可触可感的绸缎。林窥山动,水见龛越,更显龙门山水灵性,非但眼观,直是心游。"
——钱钟书《谈艺录》补订

"结句'群心行乐未,唯恐流芳歇',道尽唐人及时行乐之真谛。然其妙处在于以'恐'字点睛,将繁华中潜伏的惆怅轻轻挑破,似见曲江宴上簪花少年,忽对落英怔忡刹那。"
——沈祖棻《唐人七绝诗浅释》

"'罗袂罥杨丝,香桡犯苔发'十字,可作盛唐游春图题跋。杨丝与罗袂缱绻,香桡同苔发纠缠,物我界限在此氤氲春光中悄然消融。较之'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更添三分灵动。"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此诗构图尤具匠心:首联如推远镜,自国门至伊阙渐次展开;颔联转广角,纳和风明月入画;颈联忽变微距,捕捉丝缕缠绵之细节。这种由宏阔入精微的视角转换,正是王维"大漠孤烟直"与"清泉石上流"并置手法的先声。"
——葛晓音《山水田园诗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