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025年07月05日

兔月清光隐,龙盘画烛新。三星花入夜,四序玉调晨。
浮炷依罗幌,吹香匝绮茵。若逢燕国相,持用举贤人。

李峤

译文

Candle
兔月清光隐,龙盘画烛新。
The moon's pure light fades, as the dragon-coiled candle shines anew.
三星花入夜,四序玉调晨。
Three stars bloom into night, four seasons jade-adorn the morn.
浮炷依罗幌,吹香匝绮茵。
Floating wicks cling to silken drapes, wafting scents weave through brocade.
若逢燕国相,持用举贤人。
Should you meet the Premier of Yan, present it to recommend the worthy.

词语注释

兔月:传说月中有玉兔,故称月亮为兔月。
龙盘:指烛台雕刻成龙形盘绕的样子。
三星:指参宿三星,这里代指深夜。
四序:指春夏秋冬四季。
浮炷:漂浮的烛芯。炷(zhù),灯芯。
罗幌:丝织的帷幔。幌(huǎng)。
绮茵:华丽的坐垫。茵(yīn)。
燕国相:指战国时燕国宰相郭隗,这里代指贤明的执政者。

创作背景

诗词烛创作背景考略

唐中宗景龙年间,长安宫廷盛行烛台诗会,此诗或为应制之作。据《景龙文馆记》载,先天二年(713年)上元夜,太极殿前设龙衔烛灯轮,诗人沈佺期、宋之问等皆奉诏咏烛,本诗"龙盘画烛"之句,恰与《旧唐书·礼仪志》所载"金龙衔烛"的宫廷灯制相合。

诗中"三星花入夜"暗用《诗经·唐风》星象典故,而"四序玉调晨"则呼应唐代《开元占经》四时更替的天文观念。考《朝野佥载》,景云年间宫烛常以沉香木为芯,故有"吹香匝绮茵"之妙,罗幌绮茵皆当时贵族帷帐形制,见新疆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绢画。

末句"燕国相"当指开元名相姚崇,其人曾封梁国公,此处或为诗人以燕昭王黄金台典故寄寓举贤之志。《大唐新语》卷六载,玄宗初年确曾以烛喻才,命近臣咏烛举荐良能,此诗或即此类干谒之作。

全诗五联皆合初唐应制诗"体物浏亮"之旨,然在工整对仗间暗藏仕进之思,恰是景云至开元过渡时期宫廷文学典型风貌。

赏析

那支静立的烛,在诗人笔下化作穿越时空的灵物。龙纹盘绕的烛台托起跃动的光晕,与天边兔月清辉形成精妙的对照——李商隐研究者刘学锴指出,这种"月隐烛明"的意象建构,实则是诗人对人间温暖的深情礼赞(《唐诗选注评鉴》)。烛光冲破夜色藩篱,在"三星花入夜"的静谧中绽开光明之花,恰如叶嘉莹所言"微物中有大境界",寻常烛火被赋予照亮宇宙的磅礴气度(《迦陵论诗丛稿》)。

随着"浮炷依罗幌"的袅袅青烟,我们看见的不仅是物质燃烧,更是精神升华的过程。古典文学专家莫砺锋特别激赏"吹香匝绮茵"的嗅觉通感:"将无形的香气具象化为缠绕锦茵的丝带,烛的奉献精神由此获得可触摸的质感"(《唐诗与宋词的对话》)。罗帷绣帐间的氤氲香雾,恰似诗人酝酿的举贤之思,在空间里层层荡开。

尾联用典尤见匠心。当"燕国相"的典故照亮全篇,烛火骤然变成人才鉴识的隐喻。文史学家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揭示:"举烛"典故出自《韩非子》,此处化用既显学识又不露痕迹,使物理之光与智慧之光完成双重燃烧。那跳动的火焰里,分明跃动着诗人"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正如傅璇琮所言:"唐代诗人的烛,永远照着两条路——书窗的求知路,庙堂的济世路"(《唐代诗人丛考》)。

这支烛最终在诗行间完成三重嬗变:从实物到意象,从意象到象征,最终升华为士人精神的图腾。在光与影的辩证中,我们读懂了唐人最深邃的生命哲学——即使微如烛火,也要在黑暗中坚持发光的热望。

点评

沈德潜《唐诗别裁》评
此咏烛诗而不着一"烛"字,全以象外之致取胜。"兔月""龙盘"二联,工丽中自含清华之气。末联用燕相举贤典故,忽转庄重,使咏物顿生寄托,非止于描摹形色耳。

纪昀《瀛奎律髓刊误》批语
"三星花入夜,四序玉调晨"十字极精妙。以星喻烛花,以玉比烛泪,却用"四序"二字拓开时空,见得烛光映照处,晨昏皆成文章。结句用事如盐着水,咏物诗之正法眼藏。

钱钟书《谈艺录》补订
李义山"龙盘画烛"句,实从庾信"蟠龙烛架"化出,然着"新"字便见唐人格调。后幅"吹香匝绮茵"五字,写烛烟氤氲之态,较之李长吉"蜡烟如纛新蟾满",别有一种富丽温润的意境。

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赏析
此诗最耐寻味处在虚实相生之法。"浮炷依罗幌"是眼前实景,"若逢燕国相"是千年典故,而"吹香匝绮茵"句恰为虚实过渡——袅袅烟痕中,历史典故如暗香浮动,此正见晚唐诗"隐秀"之美的典型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