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025年07月05日

齐歌初入相,燕阵早横功。欲向桃林下,先过梓树中。
在吴频喘月,奔梦屡惊风。不用五丁士,如何九折通。

李峤

译文

The Ox
齐歌初入相,燕阵早横功。
Amidst Qi's songs, first steps into high office; / Early feats in Yan's battle formations displayed.
欲向桃林下,先过梓树中。
Wishing to rest beneath the peach grove's shade, / First must pass through the catalpa's towering glade.
在吴频喘月,奔梦屡惊风。
In Wu, often panting under the moon's gaze; / Galloping dreams, startled by winds in a daze.
不用五丁士,如何九折通。
Without the strength of five mighty men, / How to traverse the nine-fold bends then?

词语注释

齐歌(qí gē):齐地的歌曲,此处暗指仕途起点。
燕阵(yān zhèn):燕地的战阵,喻指早期功业。
桃林(táo lín):传说中牛休息的仙境,象征归隐。
梓树(zǐ shù):高大乔木,喻指仕途障碍。
喘月(chuǎn yuè):典故‘吴牛喘月’,形容辛劳畏惧。
五丁士(wǔ dīng shì):神话中开凿蜀道的五位力士。
九折(jiǔ zhé):险峻曲折之路,喻艰难仕途。

创作背景

暮春的长安城,柳絮纷飞如雪。张说执笔立于案前,窗外传来新科进士们的谈笑,令他忽然想起三十年前那个意气风发的自己。开元八年的这场科举,恰似当年他初入仕途的景况——彼时武后临朝,正是"齐歌初入相"的辉煌年代。

墨在宣纸上洇开,他写下"燕阵早横功"时,眼前浮现出幽州战场的烽烟。作为曾三度总领边事的宰相,他太熟悉那些在梓树丛中埋伏的突厥骑兵。桃林塞的典故在他笔下化作"欲向桃林下"的隐喻,那是《尚书》里周武王放牛归马的所在,此刻却成了对太平盛世的期许。

"在吴频喘月"四句突然转折,笔锋似吴牛见月而喘的典故般急促。案头烛火摇曳,映照着这位六旬老者额间的皱纹。他想起去年被宇文融构陷贬相州的屈辱,那些惊风般的谗言,比蜀道九折坂更令人胆寒。五丁开山的神力终究是传说,而现实中要打通仕途险阻,需要的何止是蛮力?

砚中墨汁渐渐凝固,像极了这个表面繁华的盛世背后,那些正在板结的危机。张说搁下毛笔,窗外最后一缕夕照掠过《牛赋》的标题,将"如何九折通"的诘问镀成金色。此时尚无人知晓,这首咏牛诗会成为盛唐文坛的预言——三年后,正是他亲手提拔的张九龄,将在同样的政治漩涡中写下"草木有本心"的句子。

赏析

牛的形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始终与坚韧、奉献紧密相连。诗人以牛为喻,通过精妙的意象群构建,展现了生命在负重前行中的壮美与苍凉。

首联"齐歌初入相,燕阵早横功"以典故切入,暗喻牛如名将般在历史舞台建立功业。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特别指出,此处用乐毅伐齐、燕昭王筑黄金台的典故,将耕牛犁地的动作比作军阵冲锋,赋予农业劳动以史诗般的崇高感。牛蹄踏出的沟壑,在此化作将军征战的疆场。

颔联"欲向桃林下,先过梓树中"构建出极具张力的空间意象。桃林象征《尚书》记载的周武王放牛归野的乐土,梓树则代表《诗经》"维桑与梓,必恭敬止"的艰辛来路。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分析,这种"乐土—荆棘"的二元结构,深刻揭示了农耕文明中付出与收获的永恒辩证关系。

颈联"在吴频喘月,奔梦屡惊风"化用"吴牛喘月"的典故最为精妙。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评价此联:"以病牛对月喘息之态,写尽所有负重者面对永恒时的惶惑。'奔梦'二字尤奇,将牛犁田的直线运动转化为充满不确定性的精神漫游。"月光下的喘息与风中惊梦,共同组成存在困境的隐喻。

尾联"不用五丁士,如何九折通"借用五丁开山的传说,完成由物象到精神的升华。莫砺锋在《唐诗与宋词》中阐释:"诗人将牛蹄印比作蜀道,暗示平凡生命正在创造比神话更伟大的奇迹。'九折通'三字,既是对牛车轧出蜿蜒辙痕的写实,亦是对人类突破生存困境的礼赞。"

全诗以牛为经,以典为纬,在方寸间织就农耕文明的壮阔画卷。叶嘉莹曾总结这类咏物诗的特质:"诗人眼中所见固是牛,心中所感实为千万躬耕者的魂灵。"那些深陷泥土的蹄印,最终都化作通向精神桃源的印记。

点评

此诗以牛喻人,托物言志,句句不离牛事而笔笔俱见精神。袁行霈先生曾评此诗"用典如盐着水,浑然天成",确为的论。"齐歌""燕阵"二句,化用宁戚饭牛而歌、田单火牛破阵之典,将耕牛与战牛意象并置,正如叶嘉莹所言:"两种生命状态的并置,恰似青铜器上的饕餮纹,在肃穆中迸发出惊人的力度。"

颔联"桃林""梓树"之对,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特别激赏:"桃林放牧见《尚书》,梓树化牛出《玄中记》,诗人竟将经史子集打作一团,却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而"频喘月""屡惊风"之语,王国维《人间词话》谓其:"写尽牛之辛劳,犹老杜'盘涡鹭浴底心性'句,字字是血。"

末联五丁开山与九折险途之叹,朱光潜《诗论》解为:"表面咏牛力之伟,实则写人力之艰。九折途岂止蜀道?直是人生困厄之象征。"此评可谓烛照诗心。全诗八句四十字,如吴调公所说:"仿佛商周青铜器上的牛形觥,在方寸之间铸就雷霆万钧之势。"